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书法名家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千古文章未尽才——书画篆刻家童雪鸿先生及其艺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陈克年
热度1442票 浏览279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月30日 20:07

        童雪鸿先生是安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极有建树的卓越艺术家,可以说,他是皖派篆刻在近代日渐式微后又一重振旗鼓的重要主将,是继黄宾虹之后的又一位安徽省著名金石书画大家和艺术教育家。俞剑华先生在1980 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称:“童雪鸿书画篆刻俱精”。实际上,“红叶词人”王东培早在上世纪30 年代就曾撰文称赞童雪鸿是“金石扯古撏今是应首屈一指、工画佛像具足庄严亦其专长;虫鱼鸟兽花卉竹树更新夙擅、又工八法篆隶分行,濡毫染素的是皖派。”虽然王东培先生与童雪鸿有师生之谊,但在老派的文人身上,是决不会轻易地作过誉之词,可见童雪鸿在艺术上确实有着过人的造诣。其实,我们再分析一些大书画篆刻家,大多数仅通晓书法、绘画或篆刻中的一二,而书画印堪称“三绝”者,实则了若晨星,但童雪鸿先生当时就有“三绝”之誉,可谓当之无愧。

        经历与性格

        童雪鸿(1909~1966),原名鸿彦,字卐庵,字万庵,万安,号印隐、印癖、别署拜石斋主、读印斋主、百箑斋主。清宣统元年(1909 年)出生在巢县东门外放王岗童家村一个农民家庭,祖上几代人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也许父母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或者是他们自己偿尽了不识字的辛苦,所以,虽然自己吃苦,还是让聪明好学的童雪鸿走进了私塾学堂,期望将来成为“鸿彦”之才,光宗耀祖,或者能谋个一官半职不再受人欺负。可童雪鸿从少年起就迷上了篆刻,据说,有一回私塾先生看到童雪鸿不专心听讲解,只顾埋头在一块箩卜上临刻老师的钟鼎文,犯了学规,先生嗔怒,狠狠打他五板子。但事后却送他一包刻刀、自己编著的《篆刻刀法》和《钟鼎文拓片集锦》。从此,他更加痴迷篆刻,日夜研习,从钟鼎、石鼓、甲骨到山水、翎毛、走兽,无所不爱,只要能见到的,无不摹刻,苦学不辍,一直未断。后来曾进入芜湖粹文中学学习。

        1925 年,童雪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当年刘海粟创办“美专” 年龄最小的高材生,师事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郑曼青等,后来因北伐战争的影响,只得停学一年,等到复学后,原来的美专合并为新华艺术大学。1929年,童雪鸿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回到故乡巢县初级中学(巢湖一中前身)任教。其间,他还和刘晦九先生合作,为学校作校歌,他亲自谱曲并教师生歌唱,师生传为美谈。这时的童雪鸿,虽然在艺术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他凭着过人的禀赋已经得到了很多名家的激赏,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他立志要在艺术上有一番大作为。所以,他不但学习书画篆刻,对石刻、木刻、漆刻、玉刻,甚至金银刻也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很有造诣。据说, 1935年那年,巢城西隐寺内需要敬造一尊观音像,当时,曾遍求各地人士,一时竟无人能完成,后来找到童雪鸿,他精心起稿,亲自上石,历时一月,刻成一尊高达丈余的观音佛像,当地甚是轰动。可惜原作如今下落不明,但从保存的拓片上看,这尊观世音刻得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刀法宛转流畅,堪称石刻中的精品。

        1938年,日寇入侵,巢县沦陷,童雪鸿无奈流亡长沙,任教湖南国立第八中学,历时五年;后辗转进入四川,先后在四川战区进修班及四川国立九中任教。曾经一腔书生意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让他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悲愤,在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他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歌颂抗日游击健儿的木刻作品,发表在进步刊物《刀与笔》杂志上,为抗日救国鼓与呼。1949年,童雪鸿客居安庆,喜遇解放军入城,他欣喜若狂,旋即创作《解放》一印,并在边款上留下55个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余客怀宁四年,时在风声鹤唳中,己丑春暮,围城激战,历时三旬,至四月二十日解放军来,如释倒悬,万人欢腾,幸免浩劫,亟制此印,以志喜也。”从这则边款内容看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奈,以及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1952年夏,童雪鸿先生先后在合肥二中和安徽省艺术学校教书。1953年,被选为安徽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安徽省政协委员。1957年调任安徽省艺术学校教师,艺校后升格为安徽艺术学院,被举为美术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理事。从此童雪鸿艺术更加焕发了青春,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艺术, 从1949年到文革前夕,他忘我地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有的还多次送往日本和欧洲等国展览。1964年即新中国成立15周年之际,他满怀激情,不仅创作了蓬勃向上、春意盎然的《兰竹图》,还以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词意,勾勒了一幅“只把春来报”的彩色《梅花》。据不完全统计,他还绘有国画《牡丹图》、《枇杷图》、《晚翠》、《枇杷》、《梅花册页》(12帧)、《香祖》、《蟹菊画轴》、《一尘不染》、《八哥竹石图》、《墨竹》(5帧)、《墨梅》、《八哥棕榈》、《报春图》、《玉米图》、《却暑图》、《双清图》、《兰竹图》、《菊蟹图》、《农村美味》等,他的创作正进入鼎盛时期。

        1966年,正当他满腔热忱地为社会主义热情讴歌时,始料不及的是一场政治风暴无情地向他袭来,他目睹自己用一生心血所收集的字画文物不断被焚被毁,同年,他的爱子祚德在京城染病不治而亡,这些打击让他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他万念俱焚,是年秋日的一天,在一阵无奈的叹息后,他木然临窗,相继作墨梅四幅及“有叶无花、有根无土”幽兰一幅。天色将晚时,他从住所的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57岁的生命。

        童雪鸿先生为人忠厚朴实,谦虚谨慎,敬业精业,诲人不倦,深爱师生爱戴。熟悉童雪鸿的人都知道,他不善言谈,拙于社交。实际上,我们从童雪鸿的字号就可窥见他的一些性格特征和心路历程,他原名鸿彦,大约有父辈更多的期望,但后来改名雪鸿,可能就反映了他洁身自好不染尘俗的出世思想,这从他精心刻佛像和取字“卐庵”似可看出这一点。“卐庵”似与佛家有缘,因为在那个乱世,一个读书人其实是不能有真正的自己思想的。1956 年,他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遂将其字“万庵”改为“万安”意即此后万事平安了,但这其实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文人想法而已。令人伤心的是,他后来却在文革中频遭批斗,除了与时代背景有关,可能与这些字号也有某些关联。另外,他取号印隐、印癖、别署拜石斋主、读印斋主,都与印章有关,可见篆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付出的心力。他年轻时即为西冷印社早期社员,曾于1936年有《雪鸿印存》五集行世,黄宾虹、王福厂、马公愚、张大千诸名家为之题签,可见先生当时即有盛名,也说明了他为人也深受诸先生称许。先生一生勤奋创作,所作篆刻达数千方之多,惜现在大多数散落各处。

        还有一个广为传说的故事,也足以说明他的虚心好学和容人襟怀。1947年,他在安庆举办个人书画展览,一位13岁的孩子毛笔在《意见簿》上写道:“世无英雄,竖子成名。”其实,他当时在安徽已经有很大影响,可以说,很难在这种场合听到批评意见,更不要说是如此不敬的话,很多人都觉得很突然,他却到处寻找这稚童的下落,表示要当面致谢。1961年,这位画童有了一番阅历和长进,自愧幼时冒犯而登门拜访以示歉意,他却风趣地说:“我永远忘不了你的那一‘激’啊!”这种宽厚襟怀和雅量让人感动不已。

        师承与取法

        天才出自勤奋!童雪鸿先生一生在书画印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以说与勤于求索和好学不倦是分不开的。但是,在童雪鸿先生求艺的道路上,先后有三位老师对他影响最深,直到先生晚年,仍然对老师的教诲念念不忘。一位是曾任上海美专教授的马公愚先生,浙江温州人,号冷翁,别署畊石簃主,这位享有“书画传家二百年”声誉的文字学专家、书法篆刻家精四体书法、篆刻和绘画,著有《书法史》、《马公愚印谱》等。及至后来马公愚被划为“右派分子”,身处逆境,生活艰难,童雪鸿竟敢不时冒着政治风险到上海登门求教,并长期从生活上照顾这位老师,使马公愚大为感动,遂将自己的技艺悉心传授给他。二是郑岳(曼青)先生,先生号玉井山人,浙江永嘉人,曾为上海美专教授,擅诗文、书画。所画花卉秀逸多姿,笔力遒拔,能冶徐谓、陈淳而独出机杼,时负盛名。马、郑二先生是童雪鸿青年时代步入中国金石、书、画艺术殿堂的引路人。就篆刻而言,雪鸿先生早年取经皖派,后得二师指导,上溯秦汉并博采众长,尤于邓石如、黄士陵两家有深契,古秀苍横,而立之年,已为老辈所推重。郑曼青先生谓其印:“篆不忘刻,刻不忘篆,则篆刻之形神不离,书法与刀法合一 ,日就月将,则无所谓篆、无所谓刻,而篆刻与心手若俱忘,庶可入秦汉人之室。”三是金陵大学教授王东培先生。东培先生名孝煃,号寄沤。书画淡雅高逸、境界深邃,著述甚多,留有《三不同室印存》。王东培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文字:“卐庵精印人术,籍印以识余,一见如故,谈治印同门户,许为有深造。由是卐庵视余为可亲,余视卐庵更可近。卐庵尝造印作画,执以来顿首曰:‘愿侍左右列弟子行”,余愧谢之,而友视如故。余与卐庵以避倭难,徙蜀二三年,同客几水,晨夕乐数。卐庵不来,余凝伫于江浒;既去,必与夕阳共送之。……”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童雪鸿和王东培先生的认识与交往,也充分说明了老师对这位学生的厚爱和器重。1947年夏的一天,他向王培东讨教书画之技后,二人高兴,联袂而作“巨石匝地,翠竹斜出”之《双清图》,款署“丁亥大暑,东培画石,万安画竹”。这幅画,笔势飞动,墨气淋漓,尤见二人当时勃勃兴致。抗战胜利后,童雪鸿每有新作印稿即寄呈东培师诲正。1948年春,王东培先生在南京病逝,童雪鸿痛失良师,悲痛欲绝。他曾经多次对人说到,在书画篆刻的理论、创作境界以及人生操守方面,东培先生是对雪鸿影响最深的师长。

        童雪鸿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孜孜以求,非常注意向传统学习,但却从不不厚古薄今,只要有机会就登门求教一些艺术大师。1961 年,已是安徽艺术院美术系主任的他到沈尹默老人家里求教执笔用笔之法,在沈尹默面前,他虔诚地像个刚启蒙的小学生,为先生磨墨展纸,忙个不停。后来沈尹默看到他下笔后有大家气度,高兴地勉励他说:“我写了几十年的字,走不出二王的天下,缺少雄强博大的力度,刘海粟兄要我闭上眼写,努力化出来,可惜我怕写坏了,胆子小,办不到。你如此勤奋好学,一定后来居上。”其书法由北碑入手,浸淫《张迁》、《史晨》、《礼器》诸碑,尤长于古籀。

        童雪鸿的绘画则继承明清传统,格调秀逸清新,功笔与写意并重,极富浓厚的生活气息。他喜画佛像,擅长花卉蔬果、翎毛虫鱼,尤以梅兰竹菊为精。 在师法传统的同时,他十分重视写生,注重师造化。身边的一草一木都默记在脑中,他还喜爱种花养鸟,蓄水养殖小动物,以便得暇仔细观察与探索,故能用笔生动,墨色淋漓,有着非常鲜活的生活气息,受到大家的喜爱。

        童雪鸿治印甚精,影响也大,但我们现在却无法见到他的一些自述的文字材料,这对后来人对其篆刻艺术的研究无疑是个遗憾,所以,我们如今分析他的篆刻艺术,只能从他作品中去年寻觅与探究了。

        他的印从秦汉玺印入手,篆法都是从古代碑帖秦汉印和名人印中来的,把皖浙两大派的风格融于一手,以刀代笔,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拙中藏巧,浑朴自然。朱文劲拔凝练中寓生动,白文朴质素雅中见风华。

        从他存世的印拓来看,更多的是工稳的汉印范式,但却各有变化,风采自具。特别是为全国一些著名书画家所镌刻的姓名印,他善于根据不同材质、文字、大小,以及受印者作品的风格来进行创作,形式多变,布白自然,粘连残断都刀笔从容,随心所欲,浑然一体。

        从他篆刻作品的风格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拟汉印类:汉印风格,虽各印不同,但无论铸凿,具有浑厚庄严气象。童雪鸿先生就创作了许多拟汉印的作品,如“马公愚书画”、“数风流人物”、“勇猛精进”、“普天同庆”、“雪鸿”、“写祖国壮丽河山”诸印,就是具有典型汉印风格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基本都是白文,印文排列舒展自然,毫无局促之感,笔画粗肥而不觉臃肿板滞,有浑厚朴茂、宽博大方之态,或拟铸印,或似凿成,刀笔互见,自有厚拙古朴、浑厚典雅之汉印精髓。清人赵之谦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可见,童雪鸿先生对汉印精神的把握是十分深刻而准确的,同时,在自己的创作中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二是古玺风格类。清人陈澧在《摹印》中说古玺印:“为物虽小,而可与鼎彝碑版同珍”。可见古玺印的艺术价值是十分之高,因此,自近代以来,很多篆刻大家都非常注意从古玺中汲取营养,如童大年、马公愚、杨仲子诸家,皆是制古玺印的高手。及至当代,拟古玺印更是盛极一时,仪态万方。如“万水千山只等闲”、“清平乐”、“不到长城非好汉” 、“学书须学卫夫人”等印,堪称此类以钟鼎彝器铭文入印的精品,文字不作倾倒欹侧之势,而是一任大小自然,参差错落,却自有匠心独运处。此类印佳作还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日月光华旦夕复兮”、 “我出意造本无法”等,都是稳健含蓄,方圆互用,十分精彩。这类作品中,其小玺更是为方家称道,就连向少许人的“当代元朱文第一”陈巨来也深为佩服。小玺类印因面小容量大,故所作要求甚高,但他却能根据不同的文字办内容精心创作,如:“散之”、“丁吉甫玺”、“哲文”、“尹默”、 “月秋”等印,无论朱白,都有芥子纳须弥的气度,风神独具,气象万千。与童雪鸿交好的邓散木先生更是盛赞:“尊制诸小印极精、功力深稳信足、压倒侪辈、不胜敬佩!”三是拟明清流派印类。由于文人的主动参与,明清篆诸家将中国篆刻艺术又推向了新的高峰,产生了众多风格流派。童雪鸿显然也吸收了明清以来印人的一些营养份。如朱文“活泼”一印,明显受邓石如、吴让之的影响,线条宛转流畅,刀法干净利落,不落窠臼。“山舞银蛇”、“还看今朝”、“江山如此多娇”、“和平”、“百箑斋”、“哲文”诸印,则于黄牧甫处着意颇多,无论字数多寡,都能将文字巧妙安排,冲切干脆,线条清雅,文气逸出。另外,童雪鸿先生的一些异材、异形印也刻得非常好,他善于随形就势,故能化腐朽为神奇。

        从篆刻作品内容上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姓名印。姓名印在篆刻创作中是难度比较大的一类,除了作者自己使用的姓名印外,为别人创作的姓名印,既有用字选择的难度,有的姓氏是不太好入印的,同时,如果是书画家用印,还要兼顾到与索印者作品风格的一致性。但我们从他的作品来看,如“马公愚书画”、“散之”、“南海黄君璧玺”、“白蕉”等印,可以说,无论是用字、布白、用刀,每一方作品都十分精心,非常精彩。二是闲章。这类作品,无论是自己的创作还是为他人创作,都有较大的创作自由,也能更加充分展示作者的创作实力与水平,更多地是反映了作者的一些人生感受和思考,直接作者心灵深处,因而也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如“江山如此多娇”、“解放”、“和平”、“万安”等印,可以说,有兴奋、有期待、有祝福,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下一种真实的思想反映,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三是主题性创作。主题性创作通常是指为某一主题而进行的创作,它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任务性特点,但在童雪鸿的篆刻创作中,无论是自主创作的带有明显政治意味性的作品和任务性创作,像《毛泽东诗词》这类作品,我更愿意把这类作品归类为主题性创作,一方面是创作的量比较大,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系列;另一方面是水平比较高,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最高创作水平。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老艺术家对政治和时代生活的关注,无论是主动作为还是无奈为之,这是他们那一代艺术家一个典型的难解情结。

        总体上看,童雪鸿的篆刻,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作品显然是优秀的,一是有着深厚的传统,而且非常善于学习借鉴;二是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生活,关于时代。三是有也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和思考。但笔者以为还没有达到开宗立派的境界,这不是他没有这样的才情与可能,或许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更多地创作实践,就走到了生命尽头的一种悲哀。

        地位与影响

        童雪鸿先生的艺术修养全面,造诣很深,除篆刻艺术外,又精于书画和音乐,并能融会贯通,既有着深厚的传统精神,又在着生动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书法方面,童雪鸿的是碑帖融合一路,其楷行书既有晋唐风韵,又兼北碑端庄凝重的浑穆气象。1965年,雪鸿先生的印谱一件及篆书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被选送日本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受到日本书坛广泛好评。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后,复刊的《安徽文学》杂志刊头题书,即是童雪鸿先生遗墨,端庄杂流丽、刚健婀含娜,四字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人们对其作品的喜爱。
近人马国权先生《近代印人传》中谓“雪鸿先生书法受马公愚先生指导,亦请益于沈尹默先生,从北碑《张黑女》、《张猛龙》入手,浸淫于汉《张迁》、《史晨》、《礼器、》《乙瑛》诸碑,尤长于古籀”。

        在绘画方面,童雪鸿以花鸟为主,菊花尤精,他的画格调高雅、构图严谨、意境清新,工笔写意并重兼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作的写意菊花,全用篆笔推出,厚重生动,别具一番情趣。 1956 年,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展出两件菊花,并在波兰、苏联展出。著名画家于非闇撰文评介,称“童氏所绘秋菊,是这次展览中之优秀作品”。因为他菊花画得好,杜镜吾评为“古艳修洁、气老气清”集质朴刚毅于一身,其人其画与菊的内涵一致的,在画坛有着广泛的声誉,故时人有“童菊花”之誉。

        他的艺术不但在国内有着很高的影响,在日本也很受推崇。1982年春天,日本人松井一夫费尽周折,通过各种渠道,要以重金购买童雪鸿一幅《芦蟹图》。童夫人方春晖同志出于松井一夫对童雪鸿的尊重和艺术的理解,慷慨相赠,分文不取。

        童雪鸿篆刻功底深厚、造诣深、成就最大。上溯秦汉,对明、清流派印风嬗变也深入研究,尤其在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诸家之间,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他师古不泥古,博采众长,熔皖、浙为一炉,对古今大家能遗貌取神,形成自己古拙中藏精巧、老辣中有新意,朱文劲拔凝炼、白文朴质素雅的艺术风格。著名篆刻家钱君匋1964 年致信先生:“承寄大作拜读,钦佩不已,鲁迅一联精神极佳,‘集体创作’,‘喜而不寐’二印弟最欣赏,以石刻书签颇有新意,此路可开。”江南名家丁吉甫在得到童雪鸿为其所镌小印一方后,喜而赞道:“神似秦玺”。当时书画界名流即以能得童印为幸,或央人代为传言,或亲自登门相求印。在《雪鸿印存》中,就辑入他为恩师王东培、马公愚、郑曼青,书、画家张大千、刘海粟、沈尹默、夏尹乔、林散之、赖少其、刘豫璇、丁吉甫、唐云、王石岑、朱峯、白蕉、蒋孝游、许霏、竹刻家金西厓、诗人严阵、印人高月秋、友人邓季宣(邓石如九世孙)等人留下的印痕。上世纪60年代,他创作了《沁园春•雪》等毛泽东诗词组印,一时名动天下。虽然以毛主席诗词为作为创作内容,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可以说篆刻艺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可奈何的生存之道,所以在创作上会有很多局限,但童雪鸿却更多地从篆刻艺术本身来认真创作,于此可见童雪鸿先生在篆刻创作上的卓越才情和不凡艺术成就。

        1974年,同为巢湖籍的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在童雪鸿《百菊图》扉页上写道:“相逢犹记话黄山,夜月松风兴未阑,几日归来人如梦,天都云海惜漫漫。仓皇岁月念迟迟,死别生离又几时。忍泪看他遗墨里,黄花犹带傲霜枝。”

        1979年夏,为缅怀他的艺术成就和对安徽文化艺术的贡献,安徽省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安徽省艺术学校和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在合肥主办了《金石书画家童雪鸿遗作展览》,共展出他自1943至1966年创作的国画精品71幅(组),以甲骨、钟鼎及篆、隶、行、楷书法24幅(联),石、竹、木、漆各类篆刻17方(组)。随后,先生遗孀方春晖女士在巢县县委宣传部鼎力支持下,将展览移至他两度任教、爱子曾在此就读的巢县中学礼堂展出。同年第二期《群众画页》,也刊登了他部分遗作。1980年,第二期《安徽画报》再次刊出他部分遗作。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童雪鸿书画选》。同年第九期《中国书画》在刊登他作品的同时,还专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他的艺术得到了国内艺术界的极大认可,他的不幸早逝让安徽画坛失去了一位承前启后的“三绝”大家,也给历史留下了一段伤心记忆,特别是对安徽画坛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90 年,艺术大师刘海粟悼念童雪鸿作诗二绝:“花雨弥天一笑逢,少年意气自毫雄。方期鹏翼冲云起,岂料华颠悼雪鸿。印坛寂寞已多年,底事才人草下眠。夜梦巢湖波拍岸,唤君云外听冰弦。”刘海粟还深情写道:“画弟子童雪鸿为人正直,品艺高于侪辈,不幸浩劫中蒙冤而逝。故乡父老敬其人,为辟专室陈列遗作。春晖女弟驰书京华索句,漫吟二绝以赠并慰悲怀于数千里外,亦雪泥鸿爪耳!”

        2011年9月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中有一幅作品,提到1963年10月25日,西泠印社六十周年大会题名,实际到会不超40人,童雪鸿先生即是与会者之一。按陈振濂先生的说法:“六十周年大庆为西泠印社中兴之转机,出席者即皆一时名流。”

        于此可见,童雪鸿先生虽然没有很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幸运的人生际遇,但他天资超群,矢志艺术,苦学不辍,故能超拔脱出,卓然成家。在同辈艺术家中,无疑,他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三绝”大家,他在篆刻和书画艺术上取得成就奠定了他在现代艺术史上的位置,遗憾的是他还没有登上更高的艺术高峰就过早地离世,可能是地域经济的因素,他的作品似乎缺少更多地推崇与影响,但他的书生意气和不朽艺术将给后人更多的启示。

陈克年                             
2011年9月1日初稿                 

        童雪鸿相关阅读:

        月出天涯 星列河汉——童雪鸿先生篆刻艺术回顾

        雪泥鸿爪 书影金声——漫论童雪鸿先生三首《毛主席诗词》篆刻

        千古文章未尽才——书画篆刻家童雪鸿先生及其艺术

        陈克年笔下的书法家:

        苍山最是惹肝肠——从读左年传山水画所想到的

        金风含玉露 墨海弄云涛——从读金涛书法想到的

        诗书画里见高心——陈克年评龚洪林诗词书画

        勇者可嘉——记青年书法家吴勇

        禅声空寂 月色光明——臆读耿峰的书法

        胸藏丘壑 笔挟风云——朱友舟及其书法印象

        自有豪情走笔端——读青年画家熊岱平的画

        千古文章未尽才——书画篆刻家童雪鸿先生及其艺术

        名家眼中的陈克年:

        书逸文心诗情——胡剑明评书法家陈克年

        真情真性真诗人——张建涛评书法家陈克年

        陈克年相关阅读:

        陈克年《大明庐吟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年大吉——军旅书法家陈克年诗书画印作品展开幕

        “逸笔文心”张其凤陈克年朱友舟赵彦国刘元堂5人书法小品展展出

        “军旅三人行”潘永斯、陈克年、汪贻广书法作品展开幕

        闲心有道——陈克年诗词书法近作展

        陈克年大明庐印稿

        莲邨日课——陈克年书法临作展

TAG: 陈克年 书画 童雪鸿 篆刻家
顶:66 踩:75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8 (41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2 (392次打分)
【已经有499人表态】
69票
感动
71票
路过
50票
高兴
52票
难过
57票
搞笑
71票
愤怒
76票
无聊
5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