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老兵乡愁》之三:瀹坑寻祖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方祖岐
热度1043票 浏览49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6年4月26日 12:42

瀹坑寻祖

方祖岐(原南京军区政委、上将)




我从哪里来?这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却又是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弄清“我从哪里来”而不断去探索、追求。

我从记事起,就听老人说,我们的祖籍在徽州。徽州在什么地方?徽州以前的老祖宗又在什么地方?常常激起我无限的憧憬和遐想。

终于有一天,我到古徽州(今黄山市)去寻根问祖了。公元2012年11月15日,我与长兄祖彭两家三代人,相约一起去了安徽歙县坑口乡瀹坑村。歙县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瀹坑就是先祖方富才走出徽州时的祖居地。

这个地方山清水秀,“潭水千秋发,江流万古情”,“三潭鲤鱼跃,两岸枇杷山”,处于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是古代从徽州去浙江的水上必经通道,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和值得骄傲的历史。

历代许多文人名士都曾驻足于此。如:晋代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唐代诗仙李白;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范成大、杨万里;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沈周、徐渭;清代袁枚、陈思桓、施闰章、李列君;等等。他们有的在这里泛舟渔钓,有的在这里会友吟诗,有的在这里泼墨写书作画……留下不少诗文、故事。

我很欣赏董其昌在这里留下的一幅对联:“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全凭花市告;看大拇西耸牯牛东横石耳南驰后邦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他把这里的四季景观、地理环境及其亲临实感都写进去了,而且对仗工整,实属难得。

苏东坡在这里求墨访潘谷的故事,也令人难忘。北宋元祐年间,潘谷在天井山西麓乐浪坞开设墨坊,制成佳墨,人称“墨仙”。苏东坡与黄庭坚结伴来访,由当地方氏四世方承福作陪,用天井山泉烹天井山茶招待,二人品后连声称赞:“茶好,瀹茶之水更好!”自此名村“瀹坑”,又作“瀹水”,诸姓结社称“瀹川大社”,方姓结社称“方巷大社”。苏东坡得墨后作诗赞曰:“但来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潘谷死后,他又作挽诗曰:“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惊市人;一朝入海觅李白,空看人间话墨仙”。看来苏东坡与潘谷交情不浅,是常来常往的好朋友。

坑口乡瀹坑村一带历史上不仅文人荟萃,而且名士辈出。宋代除潘谷外还有“方氏一门9解元”和徽州太守方略;元代有鄂州路教授方平;明代有方纪达、方愿英等6进士,还有苏、浙巨商5人,其中方积榴布衣交天子,被万历皇帝赐一品衔;清代有解元方文炳、进士方汝谦和巨商13人,其中方恂如被李鸿章荐任汉口铁厂总经理;民国时期方晓之等3人分别经商于上海、汉口,致富后在家乡修桥、铺路,多有善举。

最难得的是,明翰林学士方孝儒因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而遭灭10族,在被杀的873人中瀹坑方姓有4人,后万历帝为之昭雪,并赐“忠臣里”匾,自此定村里为“忠臣里”。至清代,乾隆皇帝为之题联:“忠臣天下无双里,流芳人间第一乡”。

一个偏村僻地,在千百年间为什么能迸发出如此灿烂的光芒?当然,首先是源于这里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优秀的人文传统;同时又让我想起祖上传下来的一句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看来被丢出去的徽州人多有作为,显然是走了一条修身自重、不畏艰难的创业之路;加之,他们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爱国爱家,无论做多大官,无论发多大财,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自己的“根”,所以,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

我听族人说,黄山市已将瀹坑列入历史文化名村“百村千幢工程”,相信这里将向世人展示出更加多彩灿烂的美景。

这次寻根问祖,我找到了血脉传承之“根”。不仅了解到瀹坑第一代先祖方承威,而且知道他的先祖在浙江桐庐,再往上追溯,就到河南方山和炎黄二帝了。相传方氏是炎帝的后代,黄帝封方雷于方山。从方氏《统谱》中查起来,我是第156代。说也奇怪,我在瀹坑见到的族人,都能说出自己是方氏第几代,他们与我也只上下相差三、四代,可见中华族谱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瀹坑的一切深深感动了我。为了记住这次寻根问祖,我写了一首自度词,敬赠瀹坑乡亲们:


徽乡怀古•瀹坑寻祖

天高云淡,鹰飞静空闲。赏秋山层染,潭水映屏;苍松点翠,渔网抛欢。穿峡谷,瀹坑两岸,墙白瓦黛,鳞次栉比,明清古宅盘桓。问祖寻根,一别三百年。

坑口初会,相知不相识,但问第几代,谈笑论辈传。祠前留影,祖孙三代,寄情壑岭间。攀援崖侧,环周瞩目,祥云舞翩跹。焚香谒拜,三公承威起步艰。遥望桐庐,梦幻富春江边。


在瀹坑寻根问祖,似乎弄清了“我从哪里来”,但又并未完全弄清“我从哪里来”。因为我的“根”,除了血脉传承之外,还有思想传承、信念传承、语言传承、笔墨传承、口味传承、人体结构的种种传承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传承等诸多方面,要想弄清这些“根”,并非跑一趟瀹坑就够了。

寻根问祖最重要的是了解中华民族的源头和历史,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历史责任。多少年来,我曾到炎、黄二帝出生地、陵寝处参观谒拜,寻找中华民族之“根”;走访儒、释、道等诸家名胜古迹,寻找中华文化之“根”;瞻仰革命圣地,参观战争遗址,寻找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之“根”;……我还曾在国外寻找过马克思主义之“根”。公元1998年6月,我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加纳、尼日尔,过境英国伦敦时,专程去马克思墓瞻仰,向这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革命导师敬献花圈。当时我想,在西方唱衰共产主义的时候,我应该在这里留下几句话,于是在留言簿上写了一首诗:“丛林长卧众先师,瞻仰之人应相知;不灭光辉普照处,笑迎理想实现时。”代表团全体成员都签了名。我就是要向世人宣示: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谁也撼动不了的。

寻根问祖从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涉及到对宇宙的探索、对人类起源的探索等诸多方面,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这方面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许多重要成就。但茫茫宇宙是无限的,人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和对自身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寻“根”也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和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想,就让这种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吧!


2016.1.8







TAG: 方祖岐 老兵 乡愁
顶:63 踩:6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9 (37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9 (296次打分)
【已经有250人表态】
46票
感动
31票
路过
34票
高兴
31票
难过
27票
搞笑
26票
愤怒
28票
无聊
2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