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对印章市场中粗石高价现象的思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浪网 发布者:中国证券报
热度810票 浏览39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3月05日 22:33

  印章以她独特的魅力历来得到藏家的青睐,尤以清到民国为盛。当时藏者多为饱学之士。藏印重谴词、精印家、解流派、辑印谱,将印章的收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仰望前贤,恨不能早生百年,与之相交,就不会像王渔阳那样,因不与秦观这样的大词人同朝相识,而有"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叹息了。印章之藏,先辈们建立了今天看来很高的标准,与书画、碑帖等交相辉映,使我们有了一个印章收藏的范例。

  陈巨来青田石成交39万元

  印章市场近年来慢慢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种变化中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就是市场上出现了粗石高价之现象,藏家由于鉴赏水平的提高,对印章的认识从注重印材到重视刻面,继而求印材到刻面双美合一,使印章收藏渐入佳境。而从单一印材的收藏到对刻面的认知,这个进步是印章收藏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一位收藏巨眼以为,印章艺术的灵魂是刻面。因为印事实上是书法在石上的再现,石好比是书法中的纸,只是一个载体。篆刻艺术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她的文字、篆法、章法、刀法,这也是篆刻家最显功力之处。那些名留千古的作品,有的大刀淋漓,读来大气磅礴;有的章法奇特,深感奇正相生;有的婀娜多姿,显现秀丽雅致,或浑穆古朴,或苍劲庄重……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刻面上的万千气象。而在清、民国收藏界,藏家最关注的也就是这些多彩多姿的印面。他们的收藏有几个特点:其一,藏品重量,当时的大藏家一般都有大量藏品。他们之藏通过印谱流传下来,让我们有机会学习、鉴赏,如张灏于1617年辑成《承清馆印谱》,1631年的《学山堂印谱》凡收印2000余方。《印人传》的作者周亮工命三子共辑成的《赖古堂印谱》也收印过千。而后,由汪启淑在乾隆十年(1745)汇成的《飞鸿堂印谱》更收印4000方以上,汪氏平生辑印谱达27种,到民国,编辑印谱之风愈加风行一时,有辑秦汉古玺、各流派印艺等,凡篆刻名家者可以讲达到了无人无谱的程度。而印谱的传承唯靠刻面也。其次,杂专兼顾,在有量的前提下,有的藏家无名印不集,汇成众家印谱行世,也有专集一、二名家成谱流传,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都有大批忠实的爱好收藏者。

  印谱收藏日益得到藏家的关注

  今天的印章市场,正是藏家开始传承旧学,迎启新端之际,一些名人在十分一般的石质上的篆刻作品也慢慢创造出高价,形成粗石高价之现象,如吴让之的多面印;吴昌硕、齐白石的青田、寿山素章;方介堪的象牙素章等等。只要刻面精道,谴句闲章均会有好的市场表现。从九十年代以千元为单位的计价,到如今一流印章以几十万到上百万为单位的计价,印章收藏中粗石高价之现象,虽然不能代表印章收藏的全部,但是,这证明我们藏家对印章的深刻认识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从倾向工艺性的刻工、印材到注重文字艺术性的刻面,是一个飞跃。这种现象在1993年,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中就有出现,当时上拍的赵之谦、吴让之、赵次闲、吴昌硕、齐白石的篆刻作品大部分以高价成交,尤以齐白石的印章拍出高价,它们的石质非常一般. 当时印章市场已由日本转向港台,尤以台湾为佳,笔者当时就一再强调篆刻中刻面的重要性,本人也是身体力行,以得一佳刻而快乐。在今天大陆藏家介入的情况下,由于他们的认知源于中国书法艺术,会将印章的刻面作为书法的同类发扬光大,是必然的。当今书法市场在藏家和有识之士的推波助澜下渐有起色,因此作为篆刻这一市场应与之同步增长。从以上的市场表现来看粗石高价的收藏标准首要是名家之刻,然后是刻面精彩,再则闲章妙句,如为名士递藏则更显珍贵。大凡这些藏品非常难得,后市也必然有很好的前景。同时,以刻面带出的市场还会引得出新的收藏品种,如印谱的收藏也会在逐步成熟的市场中得到关注。

TAG: 印章
顶:35 踩:3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5 (23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 (237次打分)
【已经有262人表态】
59票
感动
33票
路过
28票
高兴
27票
难过
30票
搞笑
30票
愤怒
23票
无聊
3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