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作家、学者能不能重新写手札?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发布者:章闻
热度654票 浏览423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09年2月06日 13:56

  “文人书法本来是中国书法的主流,作为文人的手札,本来是生活的常态,在今天却变成了非常稀缺的东西,这让我们倍感焦虑。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了今天,缺少这一块是非常遗憾的。”在“当代作家、学者手札”研讨会上,主持人斯舜威这样表示。

  “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不久

  前在北京通州博物馆举办,来自北京、杭州、郑州、武汉等地的作家、学者、书法家也在同期聚会,研讨当代文人手札。策展人、作家、书法评论家斯舜威、张瑞田说:“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断裂,书写工具随之改变,当代中国作家、学者的工作更多依赖的是以钢笔、圆珠笔为代表的硬笔和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的背后,我们遗憾地发现,传统书写所留下的、具有艺术价值的手稿、手札几乎消失殆尽。”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传统文人推崇文墨兼优,然而,现在即便是文坛宿老、学界泰斗,能写一手古雅的文人字的也屈指可数。所以,“手札展”的成功举办,对于促进作家、学者加强文墨两方面的修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家坦率地指出,不能说展览的所有作品都好,但它至少证明了当代一部分作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修养的匮乏,愿尽最大的可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文化信号。研讨会上,大家回顾了鲁迅的那个时代,他们所面临的一些状况跟我们现在有相似之处,只是我们现在比他们那个时代更极端,不仅使用硬笔,还以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替代一切文字书写。今天,回望前贤,我们还有能力兼顾文章和书法吗?为此,斯舜威与另一位策展人张瑞田一同呼吁,当代作家、学者有能力写手札的人应该继续写下去,甚至写一些文稿。不然,当子孙在未来回溯今天的时候,他们有可能因为看不到这一时期的作家、学者们的手札、文稿感到遗憾。

  据介绍,以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这种形式重新追溯、链接传统文化,在我国尚属首次。“心迹·墨痕:当代作家、学者手札展”引起了作家、学者的关注,周退密、刘征、黄永玉、邵华泽、莫言、荆歌、杨匡汉、杨匡满、陈源斌、何申、刘家科、刘长春、白谦慎、胡传海、王家新、朱向前、方英文、王冬龄、刘恒等人积极响应,在规定时间里提供了精美的手札作品。据悉,本次“手札展”结束后,还将去其他城市巡展。

顶:28 踩:3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1 (19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3 (173次打分)
【已经有223人表态】
35票
感动
20票
路过
45票
高兴
27票
难过
23票
搞笑
22票
愤怒
29票
无聊
2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