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张永基:对甘肃书法现状及发展的思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甘肃日报 发布者:张永基
热度1454票 浏览74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12月09日 11:42

        甘肃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历来在国家战乱时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烽烟战火,羽檄交驰;在国家繁荣昌盛时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融合,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近百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对当代的文化、历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许多新学科,如简牍学、敦煌学成为世界性的显学,鲜明的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为关注的热土。秦汉简牍和敦煌写经的发现弥补了书法史的空白,引发了今人对古代书法文本的重新阐释,也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取法范围。甘肃当代的书法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要使甘肃的书法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扬甘肃书法传统精神,立足于当代书法发展的大环境,结合甘肃实情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一条适合甘肃书法发展的道路。

       

        甘肃出土了大约五六十万枚秦汉简牍,占全国出土简牍的四分之三。甘肃简牍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隶变的重要资料,通过它们深入分析和研究书体种类,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种书体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及相互关系,也是学习隶书的经典之作。从地域上看,简牍书法遍及甘肃全境。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战国末期到汉末近500年的时间,经历了隶书从篆书中蜕变出来,然后又走向衰退,逐渐向楷书演变的发展过程。从风格上看,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形式多变,体现出天真烂漫、质朴粗犷之气。如天水出土《放马滩秦简》共460枚,上承大篆,下启汉隶,古朴雄浑,绚丽多彩,充分显示了战国晚期篆书向隶书进化的轨迹,是研究古隶不可忽略的资料,也为深入研究秦国书体的演变、小篆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如果与同时代出土的其他简牍帛书进行比较研究,联系《放马滩秦简》的书写背景,可以看出当时的地域书风与时代审美之间的联系。书写在公元前48年至74年的《玉门花海汉简》,古隶中出现了大量的草化笔法,行笔流畅,使转自然,已有成熟的章草,是研究草书演变的宝贵资料。《居延汉简》更是丰富,这些简书年代首尾相衔,既有边塞戍卒的手迹,也有高级文官的手笔,显示出因人不同而出现的风格变化。从书体看,既有规范的隶书,也有草化的隶书,书写者已经熟练掌握了隶书的书写规律,充分证明了西汉时期隶书已经成熟。敦煌也出土了大量的简牍书法,最早的为武帝元狩四年,最晚的为东汉顺帝时期。基本上连贯地反映了从武帝到汉末各个时期字体书风。武威磨嘴子六号墓出土的汉简为西汉成帝时期木简,在这些木简中已经出现类似楷书的笔法,书风端庄秀丽,潇洒流动。《甘谷汉简》用笔流畅自然,结体落落大方。看到《甘谷汉简》,不由得让人与《曹全碑》联系在一起,对我们还原汉碑隶书的书写原貌,体味汉碑隶书的风味提供了借鉴。这些简牍书法的大量发现,不但填补了中国书法史的空白,而且清楚地反映了隶书、行草书、楷书的嬗变过程,并拓展了当今书法创作。

        敦煌在十六国时期已是寺院林立,僧侣云集,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在佛教中尤其讲究抄写佛经,有抄经一遍胜于诵读千遍的功德,所以抄经之风盛行,在敦煌便产生了大量的抄写经卷。随着时世变迁,战争动乱,这个文化重镇曾一度被风沙所淹没,只有千窟百疮的雕塑和壁画在风沙中默默地等待。直到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45000多卷经卷文书震惊了世界。从此敦煌不再寂寞,成为世人关注和神往的地方,由此产生了世界性的敦煌学。这些经卷文书也是宝贵的书法遗产,成了当代书法研究和取法的热点。这些经卷在时间上有700年的跨度,最早的为西晋永兴二年(305年),最晚的是宋咸平五年(1002年)。敦煌书法成为书法史上最能连续反映700年地域书法变迁的宝贵资料,700年不同时期书法审美取向比较完整地显示在这些经卷文书上。考察书写者的身份,有职业的经生,也有僧侣、读书人和佛教信徒,从一个角度显示了民间书法的生存状态和书法在民间传播的方式。从内容上看,约90%为佛教经卷,其他为儒、道典籍和少量官府文书。考察其书风,从二王书风到宋四家风格的雏形应有尽有。从书体上看,包括了篆书、隶书、楷书、章草、行草书。敦煌兴盛之时,“隶变”基本已经完成,所以经书的主流书体是楷书。将敦煌楷书根据书写年代纵向排列,就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楷变”的历程,反映出经典书法与民间书法相互影响的发展情况。尤其魏晋正值隶书向楷书演变期,此时的写经中多种书体的元素共存、融合,不但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广阔的创作取法空间。隶书、篆书和行草书虽然比较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这些书体表现的形态,对考察这些时代篆书、隶书和行草的发展状况很有参考价值。敦煌写经是一座无比丰富的艺术宝藏,必将进一步成为书法学习和取法的重点。

        甘肃也有比较丰富的碑刻,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陇南成县的《西狭颂》是东汉碑刻中的佼佼者,既有汉碑的精到,也有摩崖的大气,在汉碑隶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耿勋碑》雄浑自然,古朴大气,亦是汉碑中的佳作。北魏的《南石窟寺碑》结体变化多端,古朴自然。藏于天水市博物馆的《赵佺墓志》结体严谨,清秀流畅,是南北朝墓志中的精品。尤其是散布于河西地区的石塔刻经优为宝贵,如酒泉《回弘石塔刻经》《高善穆石塔刻经》《程段儿石塔刻经》《马德惠石塔刻经》,敦煌《沙山塔刻经》《□吉德塔刻经》《索阿后塔刻经》《岷州庙塔刻经》等楷隶融合,率意天真,含有丰富的艺术信息。

        《肃府本淳化阁帖》是明肃庄王朱瑛受封兰州时,根据朱元璋所赐宋拓《淳化阁帖》真本所刻。此帖历经七年刻成,刻工精细,保存完好,是阁帖中之精品。

        还有一些帛书虽然在数量上难以与秦汉简牍、敦煌经书、碑刻无法比较,但在书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写在纺织品上的《张掖都尉蓕信》《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三件墨迹,是研究秦汉篆书用墨、用笔和结体的宝贵资料,也是考察秦汉篆书发展的重要依据。

        甘肃也有一大批留名于书史的古代书法家,他们在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和言论直接影响着后世书法的发展。

        诞生于天水境内的伏羲氏,演八卦,创文字,开启鸿蒙,成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虽是远古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伏羲氏在文字发展中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东汉赵壹(今甘肃天水人)的《非草书》是一篇存世最早、体系完整的书学论文,是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的开篇之作,他站在儒家立场批评书法的观念成为后人评品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东汉时期的张芝(今甘肃酒泉人)被后人尊为“草圣”,所创造的今草是二王行草的源头。同时代著名的书法家还有其弟张昶,追随者姜孟颖(今甘肃天水人)、梁孔达(今甘肃天水人)等人。三国著名书法家梁鹄(今甘肃平凉人)深得曹操喜欢,其书法被曹操悬于帐中随时观赏,当时宫殿题署多出于其手。西晋时的索靖(今甘肃敦煌人)与卫馞俱善草书,皆学张芝,时人称为“一台二妙”。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东移,唐宋期间,能见于史册的甘肃书法家较少。明代则出现了胡缵宗和王了望两位大家,尽管还没有引起当代书坛的关注,随着对他们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他们在书法史上的意义会逐渐显现出来。胡缵宗(今秦安人)取法颜真卿,是明代取法颜体而有创新的佼佼者,形成了自己刚健遒劲、酣畅淋漓的书风,深得颜体精髓。曲阜孔庙第一牌坊“金声玉振”匾、济南趵突泉“第一泉”石牌、镇江摩崖石刻“海不扬波”等书作被后人广为传颂。王了望(今甘肃陇西人)是明末清初人,与王铎、黄道州、张瑞图、付山等人相比,艺术水平在伯仲之间,书风如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独特之处,没有被他人所涵盖,在明末清初的书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清末朱克敏(今甘肃兰州人)的隶书沉着稳健,古朴平实,见大家风范。当代张邦彦取法汉简,是当代汉简书法创作上富有成就的书法家,魏振皆、顾子惠、魏学文、赵正等人,或取法碑刻、或取法汉简,都能深入传统而又能出新。

       

        古代的甘肃,不论是书法资源还是书法家,都是足以让陇人自豪的。当今甘肃的书法现状也有我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理性而冷静地分析甘肃当前的书法发展现状,还有许多不足。当今书法发展的一些瓶颈和误区同样在我省存在,这些问题将直接制约着甘肃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我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书法家的创作条件难与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政府能给书法家提供的帮助很少。我省也缺少在全国有影响的书法报刊和书法高等教育院校。对本土书法资源目前主要是作为书法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具有深度史观的研究还不多。同样将甘肃书法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甘肃书法资源与中国书法史的关系、以及对这些书法资源的横向比较等方面研究的深度不够。其次是中青年书法家在创作中向本土资源的学习、取法不多。虽然像魏振皆、张邦彦、徐祖藩、赵正等先生吸收、取法汉简或敦煌写经,获得了成功。但是我省中青年书法家在创作中学习、取法秦汉简牍、敦煌写经的人很少,主要是模仿当前展览的流行书风。当今书法有快速制造的特性,整个书坛充斥着浮躁之气,跟风现象十分严重,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我省书法创作风气。我省虽然有比较雄厚的书法理论研究队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但对大课题的研究不多,尤其参与全国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很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书法理论研究人员的不断提高,在全国理论研究中的地位还没有凸现出来。

        另外,我省虽然有全国出名的书画市场,但还存在书画市场模式单一,大型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几乎没有,交易混乱、无序竞争严重,维权意识比较淡薄等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书法消费的积极性,也扰乱了书画市场。

       

        全面发展我省的书法事业,确保我省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结合我省实情,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树立省文联和省书协为会员服务的工作作风,创造和谐、有序的书法环境,引导书法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进。二是加强网站建立,充分利用互联网,把书法网页建成我省书法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是作好书法启蒙和普及教育,建立培训基地网络。要真正实现甘肃书法的大繁荣,首先要从书法启蒙教育和普及教育上抓起。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不仅是技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知识传递,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求真创新的艺术精神。同时,启蒙教育必须形成科学的系统教育,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代书法教育的要求。四是整合书法人力资源,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如充分发挥我省知名书法家的示范效应,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给我省中青年书法骨干提供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拓展视野,提高创作能力;引导和培养对本土书法资源的研究和学习。取法本省书法资源有可能改变我省青年书法家缺少原创性的创作而盲目跟风的现象,要大力鼓励和培养有志于这方面创作的书法家;通过从省上争取项目,省文联设立课题,加强对我省古代书法资源的研究,让我省书法家参与到大课题的研究中来,通过对大课题的研究,提升我省书法家的综合研究能力。五是加大对书画市场的研究力度,引导书画市场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形成健康的书画消费和投资观念。

TAG: 发展 甘肃 书法 思考 张永基
顶:58 踩:7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2 (42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48 (409次打分)
【已经有491人表态】
124票
感动
40票
路过
46票
高兴
47票
难过
51票
搞笑
54票
愤怒
62票
无聊
6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