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美术世界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画学滋养与艺术创作——江浙名家研讨邵晓峰山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大权
热度1654票 浏览63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0月08日 14:55

邵晓峰教授作品研讨会现场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审读邵晓峰作品

研讨时间:2012年8月4日。

研讨地点:南京市青年美协十场提名展邵晓峰教授专场研讨会场(南艺后街会议室)。

研讨对象:邵晓峰,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访问学者。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其飘逸松秀的江南山水日益为藏界所重,收藏热线:13390929192(张先生),江苏国画名家邵晓峰书画网http://shaoxiaofeng.com

研讨名家:

毕宝祥(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王培君(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丁  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虞志敏(著名导演、全国人大代表)

黄厚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

韩丛耀(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陆越子(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孔六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研讨整理:龚俨。

学术主持人毕宝祥(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有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格调要高,二是技术要好。格调如何高?靠的是人的修养,画的境界往往是人的境界,邵晓峰在学识修养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在技术上的某些方面还要继续重视,包括章法、结构,这些方面晓峰也一直在努力追求。晓峰举办画展有这么一个想法,一方面,让大家看看他的作品,另一方面,再听听大家对他的批评意见。这么多年来,我是看着晓峰成长的,他这几年成长得很快,甚至给人以一飞冲天的感觉。他在绘画上,理论上,均成就斐然,这是可喜可贺的。他目前主持的南京市青年美协的工作也有卓有成绩的,特别是目前已进行到第九场的“十场提名展”,从目前的反响看,也是十分成功的。此次研讨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其目的是为了晓峰在艺术上更好地发展。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在南京艺术界有一批青年才俊,像邵晓峰等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一方面从事着绘画实践的创作,同时在理论上也研究得非常精深。我与邵晓峰最初的接触是看到他的文章,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考古学资料的运用,图像学的研究,等等。后来我也知道邵晓峰在南师大跟着范保文老师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学了七年的绘画,所以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

中国画,画到后来比拼的是学养。笔墨是各有特色的,通过不断地训练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传统的笔墨功力是有高下之分,但我觉得最后的成功还是学养更重要。现在一些从事理论的艺术家,包括我本人也在从事艺术创作,而且在这方面也颇有收获。今天系统地看完了晓峰的作品,我觉得他有系统的训练,有对传统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的作品的表现,抒放性很好。但传统中国画的逸放,还关注图式的讲究,以及一种结构的东西。中国的艺术仿佛是带着镣铐来跳舞,若章法不足,放有时不免会放过头。

邵晓峰的山水画在用色是有创新的,色彩上用得很大胆,有的很亮,跟传统的青绿山水显出区别,但有的还要沉淀下来,再进一步地提炼。我还建议他多画一些大的作品,大山大水画好了,再回过头来画小品,会画得更好。

王培君(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第一,祝贺晓峰教授举办个人画展。第二,非常感谢大家,谢谢大家来捧晓峰的场,这也是给我们林大捧场。我为我们林业大学拥有晓峰这样年轻的才俊感到自豪,为我们南京市拥有这样水准的、到达这个境界的青年画家而感到自豪。

他的名字现在叫晓峰,我想也用不了很久,在我们江苏乃至全国,会成为一座大的山峰。我们预祝,也希望肯定会有这么一天。

接触晓峰老师实际上是从晓峰老师的著作开始的,因为在我们林大有一个重要的全国性学术成果《中国宋代家具》,这是我们晓峰老师撰写的。首先从这开始,然后才接触了晓峰老师的画。今天系统欣赏了晓峰老师的画,我感到非常开心,也特别中意一幅,因为真的很喜欢。这幅画作的名字是《湖渚忧思 》,我看了这幅画以后,似乎听到了湖水拍岸的声音。远处渔船在移动,能听见划水的声音,还有叶子摆动的声音。我觉得真的很符合我的心境,站在远处看的时候,这种景观能够融进去,所以我真的非常喜欢。最后,祝晓峰取得更大成就,再次感谢大家给晓峰捧场!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南京青年美术家协会搞的这个系列展非常好,其成员构成是强大的,基本上是博士、副教授以上艺术家组成的队伍。

邵晓峰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画上即使不写他的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他画的,这个很不简单!有的画家画了一辈子也没形成自己的面貌,而没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没有艺术的生命。一个画家如果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所沉淀的,那只能模仿别人,模仿古人,但那不是他自己的。作品和古人、当代人拉得越开,画家的水平就越高,这是艺术规律。这是我肯定邵晓峰的第一个方面。

从整体上来讲,邵晓峰的画属于青绿山水。我们古代的青绿山水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大青绿用的是石青、石绿,倾向于重彩与工笔。小青绿则比大青绿要淡,文征明擅长画小青绿,是工笔的。今天大家看到邵晓峰的山水,是用写意的水墨,与石青、石绿结合,而且结合得很自然,融合得非常好,这个是很不容易的,对于他的这种探索,我给予肯定,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我们看邵晓峰的作品,能发现是从他的速写、他的生活当中写生得来的。他的速写画得特别好,可以看到其中的一些技法是从其恩师范保文老师那里学到的。对于描绘各地的山水、风景,其技法熟练,而且画得也很好,我很欣赏他的这个特色。所以说,他的这些作品多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再进行加工,生活趣味浓厚。

第四个方面,“理论家要懂得实践”,这是我的老师俞剑华先生讲的,现在的理论家仍然要提倡,否则你搞的理论会导致空头理论,如果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他的理论就能够深入。而对于画画的人来说,如果没有理论修养,可能就是一辈子的画匠,成不了真正的画家。中国古代的画家分为文人画家、院体画家、民间画家,院体画家、民间画家的作品上往往没有诗文,最多有个落款,还是小小的,字写不大,也写不好。而文人画家有修养,他们的作品能被称为逸品,而院体画家只能称能品,最好的也就是神品,因为更深层的东西他们表现不出来。邵晓峰写的《中国宋代家具》,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高度肯定这本著作,他从中国绘画的角度来研究家具,因为每个时代绘画中的家具都不是画家凭空想的,都要从实际的生活中观察得来。《中国宋代家具》这么厚一大本,使人震惊,从来没有人写出这一类的著作,要花多少精力去看书、去思考、去研究,还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其中他还提出了好多新观点,这是了不起的。邵晓峰走的是“一手拿文笔、一手拿画笔”的道路,而这个道路是正确的,二十世纪的大师,如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等画家,理论上均有很高建树,我赞赏邵晓峰走的这条道路。

现在邵晓峰已有了自己的风格,但画展上不能仅一种风格,可以展示一些水墨、工笔、兼工带写以及一些大写意,风格表现不局限在一种。郑板桥说:“未画之前,不立一格。”就是说做画之前不能用某一种风格和格范来限制自己,大胆地去画,如果限制自己的话,就不敢去创造了。“既画之后,不留一格”,这样就可以把才气和功力更好地发挥出来。

丁  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对于邵晓峰的作品,我讲三点。

第一,邵晓峰的艺术语言。

邵晓峰形成的艺术语言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潇洒、滋润,这与学者们评论晓峰作品的“飘逸、松秀”是一致的。他的艺术语言给人形成的感觉是很轻松的,综合了他的修养、笔墨、用色功夫等。

晓峰的作品,已经走向现代。当然,他的作品也有传统的成分,因为他也研究中国古代画史、画论,古人对他的这种影响是存在的,包括点、皴的使用,特别是点,他的点打得蛮好,不是散点,里面有很多韵律的考虑,而且韵律的考虑是放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是辩证关系的灵活运用。所以他的这种风格,这种艺术语言,是潇洒、滋润,体现了比较浓厚的水文化特色。因为江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这一带一直到南京,我们可以用水文化这几个字来概括它的整个文化特色。水文化的特点,是滋润。在水文化笼罩下的整个地区有一种柔美之感,有一种优美之感,有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境之感,这是晓峰艺术语言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有明显的时代感。

滋润、潇洒、飘逸、松秀,这些特色带来的欣赏效果是轻松愉快,因为看他的画不累,很开心,好像每一幅画面都绽开了笑容,充满了喜气,散布着友善,他的作品就有这么一种特色。这一特色在今天人们的精神比较混乱的状态下,起到了一个润滑剂调节的作用。我认为是很可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追求。

第二,邵晓峰艺术植根的方面。

我们放大了讲,其实是中、外、古、今,邵晓峰都接通了,都立足、力求让自己各方面融汇在自己艺术语言的探索之中。

他的一些画采用的是西洋画构图,这个跟其恩师范老师的手法是一致的。虽然是在画中国画,用中国画的笔墨,但是看上去这种平远山水的特点使用得比较多,画起来不累,看起来轻松,很符合当今人们的鉴赏习惯。但是其中又有中国的成分,因为邵晓峰的毛笔字写得不错。我们不妨观察一下,现在不少画家呢,画可能还行,一题字,就出洋相了。题不出来有两方面:第一是书法本身,第二是画家要有文化,作品要有文化气息。题字不能仅是画于什么,写于什么,或是签一个名、写一个地点了事,那么,他的艺术品位是不高的。

晓峰也研究理论,而且在几次全国性的艺术征文大赛中均获过大奖。论文是用逻辑思维来考虑问题,画画是用形象思维,用自己找到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事物的解释,对理想的追求。所以,他在中外古今这几个方面融合起来了,他在这个方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发展点,找到了自己的一个追求。

第三,邵晓峰作画的特殊性。

邵晓峰选择的是比较快地让情绪激化到宣纸上,比较快地结束作品,这样就决定了他的风格特点。对于他来说,是比较方便的,也是有效可行的。
刚才周积寅老师也提到,邵晓峰的展品中有一些速写也很好。我一看那些速写,我说毛笔怎么能画到这个程度啊,真不容易!那些枯笔结合在一起,实的和虚的表达得很好。我开始以为是蜡笔画的,再仔细一看,原来是炭笔画的,这些速写有其特定的鲜活感、精致感、潇洒感与放松感,所以小中见大,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整体来说,晓峰选择了这么一种作画的形式与个性表达的特点,我曾对他说,希望你的画更美,就像写诗一样。写诗,我们强调诗眼,因此画画也要强调画眼。你要找到最精彩的地方,最打动你的地方,最能引起共鸣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你还要继续加强。

目前,邵晓峰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与个性,对于画家而言,有了风格很容易变成模式,趋于单调。而没有风格,又会变得散乱,像是从哪儿抄来的。因此,艺术家的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同自己较量。做为他的朋友,我希望他不断地打破自己的艺术风格与个性,有意识地去追求、寻找与发掘,这样“小峰”(音同晓峰)就能变成“大峰”。

虞志敏(著名导演、全国人大代表):

艺术是相通的,这样利于创新,我们对于传统的态度贵在传承,传承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变成独特的东西,能使艺术生命走得长远。这么多年来,邵晓峰的努力我一直在看在眼里,非常欣慰。他在理论研究上做得很好,这个对他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帮助。我那天开玩笑跟晓峰说:“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讲,一辈子奋斗的事情你都做得差不多了!”现在他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创作,必然有更大发展。

第二,我觉得他要走得更深远一点,因为现在他在各方面的成就已把自己推到这个位置了。有这么好的平台,肯定有更好的作为,做得更好。所以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他在整个创作中,从理论上的高度,一直发展到了绘画上的高度。我还希望他能够做更深入的发展,那就是传承。邵晓峰作品比以前的风格更加明显,但风格成熟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突破。风格对一个人来讲,是好事,这个人很有风格,一看就是他的画,但是老这样就没有前进了。所以要不断打破自己的风格,一步一步走向更高境界,永葆艺术青春。

黄厚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导):

前段时间晓峰出了一部作品集,我为他写了一篇画评。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简要归纳一下,觉得晓峰有三好:

第一好,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他的学术研究不但严谨,而且视野开阔。

第二好,他也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对于水、色、墨的处理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面貌。另外,我还认为,他的书法也写得不错,明快、清新、秀丽。

第三好,我觉得晓峰担任南京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的组织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最近,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委托中国美院和浙江大学组织浙江高校美术家协会,我和中国美院的王赞院长一起负责这项工作,我希望将来我们江苏、浙江的艺术家们能够多多交流,我相信晓峰教授在组织协会的过程当中,他也跟同道学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互相切磋的过程。同时,我认为他的三好也是水乳交融的,就是学问做得好,有助于他对绘画认知水平的提高。同样,组织工作也能够帮助他提高画艺。我是江苏出来来到浙江的,因此很希望江苏、浙江两个地方的艺术家能够一起推动中国画发展。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江苏、浙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心,我们去年搞了一次全国性的展览,当时郎绍君先生在提名艺术家时跟我建议,说你把江苏和浙江的这些艺术家抓住了,全中国的大部分画家你就抓住了,这个话讲得很到位。

韩丛耀(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我一直在忐忑,忐忑是因为晓峰与我认识这几年,他也是我主编的《中华图像文化史》50卷本的主要作者。我一直到现在心都没有放下,我知道他的理论功底,但不是太清楚他的图像造型能力的训练是否达到了驾驭本民族的图像文化史的要求。今天,我看了画展后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个文人画,是学者型的绘画。这样一来,我的忐忑放下了。本来这个忐忑是永远的,但今天这个忐忑就到此结束了。第二,今天面对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来谈晓峰的画,我确实比较忐忑,我想这个忐忑会一直接着忐忑下去。

我是研究图像学与图像理论的,不论你是书画作品,还是雕塑作品。只要是视觉艺术的作品,或是听觉艺术的作品,都可以用图像学知识加以解决。我们知道,要想成就一幅作品,一定是社会性符码的共建,必然要带来一种意象、视象和形象的构建。通过邵晓峰的作品,我看到了他在意象上的、被人称之为灵秀飘逸的内容;视象上他对于古今融通的构建,我也看到了;其作品在形象上的亦真亦幻、似有似无,这种具体的主体构建,我也看到了。
下面我主要说“四个考量”。

我们看视觉造型的作品,首先,考量画家使用的造型符号和图像符号,当二者达到一致性的时候,画家是如何建构的,两强相遇,最后呈现谁?晓峰大部分的作品建构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作品在遇到这个考量点的时候,有些掉链子。

第二,当视觉符号引导着造型符号,或是造型符号引导着视觉符号的时候,我要看艺术家是如何处理这层关系的。晓峰的大部分作品处理得很好,尤其是晓峰在使用造型符号引导着一种图像符号的时候,应该说,在我看到的国内大部分的作品中,晓峰的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国画中,晓峰走得还是比较靠前的,我希望这一点,晓峰能够坚持。包括好多大师的作品,他们也是在图像符号引导造型符号,往前走的时候,才能建构出一种好的视觉模态,否则的话,他们也是不行的。在这一点上,也是很多年轻人受到西方理论影响的时候才会有的这么一种模态。

第三,当造型符号与视觉符号相悖的时候,相对立的时候,我要看画家的切分点放在何处。这种切分点如果只放在一种节奏和韵律上,则肯定要失败。我记着邵晓峰画展上有三幅作品的切分点处理得非常好,我不知晓峰有无意识到,假如以这种切分点去处理出去的话,那就不仅仅是我们所说的风格问题了。我认为当今理论界一直在讨论风格的问题,这是有些多余的,因为我们一直在讨论。应当是我们使用何种手段去建构所要达到的艺术形象。

第四,当二者都不相干的时候,如何去达成一种交流协议,即我想要表达什么?山西一位摄影家说过这么一句话而被人们争议。他说:“我要拍出我心中的绿太阳。”为什么?我要达到一种协议,你还得认可。这在我国的一些大师的作品中经常会遇到,当他技术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艺术上必然是登峰造极的,当他登峰造极的时候,他振臂一呼,四面的山壁都是他的回音,再也不是三面墙了。当我们试图以心中的某些意象来形成一种视象符号的时候,我们如何去选择一种形象去承载?关于场域的建构,使我想到康定斯基的一句话,他说:“任何一个寻找上帝形象的人,最后都会在简洁的十字架上来铭刻上自己的灵魂。”

孔六庆(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很高兴,晓峰是老朋友了,年纪轻的老朋友!刚在展厅里面看到晓峰的画,给我强烈的印象就是“变”。金黄色、石绿色、水墨色、赭石色在里边的流动,在宣纸上的流动,给我以强烈的印象。在这批作品里,我感觉到晓峰变了,跟以前的画法很不一样,这是第一印象。第二个印象是其中有六幅炭笔的速写作品,给我印象很深,非常好!开始我跟丁涛老师一样,以为是毛笔画的,再仔细一看,是炭笔,画得很有灵气!这是我对画展的总体印象。
我觉得晓峰“变”,“变”得不容易。看他在展厅的四个橱窗里的著述,我数了一下,有十几本,其中最为代表的是《中国宋代家具》,这本书写得好。当时我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刚见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就有点激动。因为我知道晓峰那么年轻,写出那么一本扎扎实实的、考证有据、令人信服的专著,不简单,一下子就感到这是中国家具史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之后,晓峰又送给我其他诸如《艺术凝思录》的一些书,并且也经常看到他为一些画册写的前言。平时跟晓峰接触比较多,他研究画论,研究画法,自己创作,钻研学问。就学问的广度而言,在年轻的理论家中是出类拔萃的,学术视角很广。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艺术,他都涉猎,所以学养深厚。

作为画家,把自己的心跟山川对象的那种特色融为一体而进行微妙的笔头表现,我认为这是大画家气息,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你的全部学养渗透到你的笔端去吧。那是什么?一句话很难说清楚,但是却很能感觉到。我们看黄宾虹的山水画,好啊!好在哪里?想一想,只有四个字,浑厚华滋,而其中浓缩了中国笔墨的精粹,也浓缩了美术家的学养。中国画人的学养在其中的凝聚,看不透,看不到,摸不着,但好像又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想,这可能是我讲的全部学养在笔头流露的那种特点。在这一点上,晓峰前程无量,我祝晓峰更上一层楼,下次办展览一定又是更丰厚的笔墨感觉。

陆越子(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

我感觉邵晓峰这个后生可畏,不简单,我在他这个年龄的时候根本画不出这样的水平来。因为他太厉害了,在他这个年龄,能有自己的风格,画成这样,说明他有思考、有想法、有自信!

风格是个双刃剑,在年轻时期过分强调风格的话,一结束下面就画不下去了,但是如果说在这个时候一点风格都没有,一点自我都没有,那你也画不下去,这是个双刃剑。我认为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风格,风格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水到渠成的,不是自己追求出来的。如果说一个人特别过分地去追求自己的个人风格的话,到时候可能画下去就会有大问题出现。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看他了三次画展,这些画展中,邵晓峰的面貌是统一的。刚才有些老师提出了他的画面上具有一种现代感,这个现代感是可贵的,非常好,但是在画出现代感的同时,还要加强我们的传统,他的画中还有一些有待于改进,比如说云法,其线条的凝练感还不够,显得随意了一点。第二,晓峰学了石涛,学他在石头上的勾草法,这是体现功力的事情,还要重点花点时间反复练。另外可以看一看八大山人画的山水,他的那个小的树法简直太妙,还有他勾的小草,就是这个勾草的功夫,你练到一定的时候,可以小带大,把大线条带得更好。另外,在外面写生的过程中,在构图上能否有意识地不要老是把外面的构图带进来,不要有意识地在脑子里进行个人过分的组织,一组织了之后,自然的东西就不自然了。还是如实地反应自然,因为自然界的东西千变万化,你拿来了就是构图。

聂危谷(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邵晓峰学问做得很好,这一点无须我多说了,而且他不仅学问好,包括现在的身份与地位都是他不断努力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书画与学问又很难两全,当然,两全的人也是有的,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均是表率,但十分困难。邵晓峰能把这么多的精力用于书画创作实践,看得出来,他的创新意识很明显,我看过晓峰以前画的水墨画,也画得相当不错,直到现在我还有印象。他的作品现在又变成今天的这种风貌,跨度很大,所以我觉得晓峰是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这不仅仅体现在做学问上,他的用色与传统山水画有很大不同,这是了不起的。无论是水墨画、写意画,还是文人画,有一点是不能丢的,那就是笔墨语言的抒写性,而晓峰恰恰在书法上是下功夫的,他的绘画明显具有抒写性。

如今的中国画教学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居然没有色彩的训练,所以许多工笔画家在色彩上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更多的写意画家基本上是将色彩丢弃了。虽然水墨的境界很高,但是色彩的品味就不能高了吗?国画家在当今不能再把它当作一个盲区了,因此,我非常赞同晓峰在色彩上的探索。院体的大青绿与文人的小青绿均不同,目前,晓峰在风格上的尝试是一个过渡期,所以他的风格是一个过渡的风格,是一个发展中的风格,希望晓峰更上一层楼!

邵晓峰教授作品欣赏:

TAG: 教授 名家 山水 邵晓峰 研讨
顶:76 踩:94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32 (499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8 (451次打分)
【已经有534人表态】
94票
感动
59票
路过
63票
高兴
68票
难过
64票
搞笑
57票
愤怒
72票
无聊
57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