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马鸿增: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的价值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马鸿增
热度1139票 浏览1674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0年5月31日 18:52

        林散之(1898-1989)被誉为“王觉斯之后第一人”、世界级“当代草圣”。我对林老十分崇拜,经常研析他的书法作品。十八年前写的论文《从王羲之到林散之》被收入《当代草圣林散之研究文集》,并排在专题论文的第一篇。此幅《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指林筱之两次题跋的手卷)题材重大,经历传奇,影响深远,是林老草书创作中罕见之神品,堪称“林散之王”。研究其价值,很有必要。我认为,仅从书法的角度来探讨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必须从政治、艺术、社会三个方面来评价。

        一、《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是特殊的国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工厂停工,报刊关门,书法家都被赶进了牛棚,大街小巷能看到的是除了大字报还是大字报。视书法为全民艺术的日本开始流传一种言论: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1973年1月,《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专门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向日本介绍中国书法大家的作品。林散之草书毛主席诗《清平乐会昌》的条幅独占首页。次页刊登的三幅作品依次是沈尹默、沙孟海、启功的。郭沫若的一幅《沁园春――祝贺中日恢复邦交》放在封二,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从此,林散之的名字像惊雷响遍中华,震动日本,随后又传到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林散之被誉为世界级“当代草圣”。1975年3月,日本书法代表团来华访问,点名要拜见林散之。这次会见是外交部应日方要求安排的官方活动,规格很高。林老专门赋诗四首,诗曰:

黄河之水远接天,赤县扶桑两地连;
千数百年唐盛日,早通通宝开元钱。
红白樱花烂漫开,盈盈一水送春来;
愿祝此花香不散,千秋百代好同栽。
好风吹面至东瀛,两岸幽情日日深;
有笔如花花似锦,愿从兰芷荐春心。
喜接嘉宾颜笑开,烟光如海望蓬莱;
遥期桂子秋登日,八月金黄君再来。

        之后,林老又把诗写成几幅手卷,作为礼品准备送给代表团成员。后来由于按照领导旨意,“只送一幅”。“日本人只能等候林老接见,林老必须坐着和来宾一一握手”。事后方知,这是为了展示国威,突显林散之在书法界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幅手卷是一份为日本友人精心准备,由于特殊原因而没有送出去的国礼。

        另外,从林老的擎友邵子退当时写的两首诗中还可以得到佐证。诗曰:“二月杏花常共雨,两杆修竹去留痕;风光六代江南好,书道东瀛海外尊。瘦劲炼钢柔绕指,奔腾坠石倒惊魂;钟张未老篆能在,弄笔驰毫为国门。”

        二、《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堪称诗书双绝

        时下,找一幅林老七十年代的精品手卷,很难;找一幅林老诗作得好、书法又写得精的二妙手卷,更是难上加难。《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正是林老诗和书法最佳结合的典范。而今细品,其味无穷,久久不忍离手。真可谓,诗书二妙,珠联璧合;浑然天成,难得神品。先看手卷中的诗。林散之毕生好诗,视诗如命,被赵朴初先生称为诗、书、画“当代三绝”。可林老认为,诗第一,字第二。他生前曾经自已为自已书写墓碑:诗人林散之。此手卷中的诗,立意高深,超凡脱俗;吐属言语,流于万汇;天然工巧,如入其境。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情。诗的主题就是一个字“情”。以史抒国情,借景喻书情,托物寄友情。如第一首诗,林老以历史抒发过去中日友好的国情,第二首中的“春”、“香”,林老借此隐喻中日书法交流像春天似花香,在第四首诗中林老托桂花寄发日本朋友再来的友情。二是活。如第一首诗中的“连”,赤县和扶桑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用上“连”字,就活了起来。“连”是一根纽带,把中国和日本连在一起,把两国人民连在一起。还有“通”、“开”等。三是准。诗中的每一层含意,每一个词,特别是比喻,十分精准,就是那种感觉:“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能。”再观手卷中的书法。强雄深厚,以斜为正;柔中有刚,枯润相发;线条老辣,笔笔中锋。突出体现在“屋漏痕”。手卷中的“日本”、“黄河”、“春心”、“宾”、“一九七五年”,还有“林散之”等字,特别是“本”和“年”中的一“竖”,可以说是十分经典的“屋漏痕”:像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方能徐徐流下,其流动不是径直而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淌,将其痕留于壁上。这一“竖”就是一道“痕”。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又总是垂直向下的。这是一般书法家无法到达的书法的最高境界。

        其实,对此卷这么高的评价并非我一人之见,不少书法家、鉴定家也是如此。江苏省美协主席、省国画院院长宋玉麟先生二十多年来一直广搜林老书法,而且研究颇深。他看到这幅手卷后相当震惊,称此手卷“乃先生书法中罕见之珍品”、“神卷”。林散之长子林筱之第一次看到此卷时,老人十分激动,含泪写下了五百多字的长跋。第二次看到说:“学习家父书法,就是要反复临写这种逸品,这是不可多得的草书字帖。”他还深情地回忆了往事。这幅手卷原本是准备送给日本代表团的,由于特殊情况没有送成,家父就留着自已保存。“文革”后,被一个姓陈的领导要走了。当时,家父并不想给,因为家里就这么一幅。但是,不给不行啊,人家是大干部!林散之大弟子、鉴定家桑作楷观后,不顾酷暑写到:“此桢系吾师散翁书中珍品。”鉴定大家萧平先生的评价是:“笔走龙蛇,一衣带水。”“苍遒生动,一气呵成;诗书相映,堪称双绝!”

        三、《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名列国内三幅之首

        衡量林老手卷的社会价值,存世量是一个重要方面。越少越好,孤品更妙。最近,关于《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的存量问题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在书中说国内只有一件,有的在杂志上讲是两件,不少书法爱好者和藏家在《中国书法网》、《藏家网》进行讨论,在林散之研究会也引起反响。鉴定大家萧平也很重视,专门进行了考证。他认为,国内尚存三幅:“散之师草书赠日本书法访华团诗作四章卷成于一九七五年三月。除赠日之卷外,国内尚存三本:其一,书于三月十二日,后补款赠冯仲华硕婷夫妇;其二,一九七六年五月补记,贻季汉章;此件书于一九七五年三月十五日,当是自存之稿也。”我认为,作为名家同一个题材的作品有几件,甚至几十件都是正常的,尤其是书法作品,更是不足为怪。原因是书法写得快,用时少,要的人多。相对来说画要少一些,就是这样也未必只有一幅。钱松岩的国画《红岩》就有十几幅,他从开始创作到定稿就画了七八幅。

        林散之的《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在国内为什么只有三幅?这是有特殊原因的。其一,林老出名后,要字的人很多。上到京城要人,下至街坊百姓,认识的不认识的,有钱的无钱的,都是逢要必给。林老说,来的都是客,与人以诚,写了心安。林老经常给他们写一首诗,内容一般是毛主席诗、自作诗和唐诗。后来要字的人太多,身体又不好,只能写一些名言名句。其二,手卷创作于一九七五年三月,中国和日本邦交正常化才两年多,“文革”还没有结束,更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在那个年代“谈中日友谊”,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可见,林老是不可能把这样的作品送给一般人的,况且一般人也不会向林老要这种内容的书法。这就是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再加上特殊的对象,从而产生了特殊的作品!

        国内尚存的三幅手卷,都是精妙绝伦,都是林老的代表作,都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作品中的瑰宝。如果一定要排名次,一定要用诗书并佳的艺术标准来考量。我以为,第一是《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筱之版),指林筱之两次题跋的手卷。第二是《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仲华版),指写有“仲华硕婷”名字的手卷。第三是《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汉章版),指有写有“季汉章”名字的手卷。《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汉章版)中的“香”,到写得稍晚的仲华版手卷时,已改成了“春”,后来出版的《林散之诗集》也是用的“春”。“香”和“春”在这里意思十分相近,但用“春”更为贴切。从章法上讲,仲华版手卷的分行布白再自然一点,将更加完美。

 

2008年10月21日 于金陵十门斋

        本文作者:马鸿增,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专题:

        “神卷”《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出版发行

        言恭达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作序

        宋玉麟:《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墨法艺术解析

        马鸿增:论《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的价值

TAG: 价值 林散之 马鸿增 手卷 友谊
顶:47 踩:53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43 (28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13 (340次打分)
【已经有412人表态】
59票
感动
44票
路过
51票
高兴
48票
难过
58票
搞笑
52票
愤怒
49票
无聊
51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