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科学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

热度1257票 浏览63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13:55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历经千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对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在最简约的层面上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对于中国书法不管是继承还是创新,都需要对文化传统加以认识和把握。尤其是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及传承体系的梳理,一方面还要有时代精神,多方借鉴、多元共享,创造出新的艺术风貌,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理性地对待中国书法的文化传统就成为亟须解决的本源性问题。

        文化核心中的艺术

  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为世界各国文化源流所仅见,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以汉字方块字的独特性为基础,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

  与中国画相比,书法以汉字为基础,思想性、抽象性都让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直接的关系。哲学家、艺术家熊秉明认为,实际上中国书法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哲学,而要使哲学精神的抽象落到现实生活,书法正起了桥梁的作用。书法家沈鹏则强调书法的艺术性,他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不给人知识,因此它在文化中无法担当核心的重负。书法是纯形式的艺术,形式即其内容。历史地看,书法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风格的发展史。

  两位艺术家对书法的理解各有侧重,彰显了书法具有的文化性和艺术性。遵循着自身的艺术规律,书法寻找着艺术性和文化性二者之间的平衡。沈鹏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并非否定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是为了矫正人们把书写素材当作书法内容的误解。但从书坛现状来看,人们把这一矫枉之言推向了极端,书法在技巧上确实较前有了进步,但在文化传统的传承上却凸显出较大的问题。根上出了毛病,其他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忽视传统 问题凸显

  近代以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进入,挤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汉字、书法中的文化精神不断消减,很多书法工作者丧失了文化传承的兴趣和能力,这是书法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总结历史上书法家成功的经验,有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是文学修养,二是文字功夫,三是书法艺术,都是文化素养上的要求。书法工作者文化素养不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出现偏差,就导致一些作品在内容上不够深刻,缺乏古意,文雅不够,野俗有余。单纯依靠笔墨技法和形式创造只能让观众的欣赏“走眼”而无法“走心”,失去对人们心灵的震动,忽视书法的人文情怀,最终必将改变书法的价值观念。

  “源”上出了问题,“流”必然会受影响。一方面,市场的诱惑已经让书法工作者们无法再聚焦艺术本身。如果书法不再是需要坚守的艺术追求,而单单成为谋生的手段,那么人们对书法的敬畏之心就会散失,浮躁之气就会弥漫,肯定难有精品。另一方面,人民大众才是文艺的源头活水,只有服务大众,贴近人民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富有内涵和生命力,才能在追求真善美中彰显自己的艺术价值。文化无根,远离生活,书法的发展就难以为继。

  因此,厘清书法的文化传统,重新明晰书法“书以载道”的文化内涵,从根源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既是科学对待其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书法健康发展下去的必然选择。

        厘清传统 翰墨载道

  书法既是艺术,更是文化,它是一种真正地对人、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有滋养作用的艺术。这滋养的力量正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涵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流的儒释道思想给书法的传承与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儒家给了书法中正平和,道家则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它空灵玄远。

  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恰当的时空界限中按照规律以适当的方式做事,就是中庸的内涵。中庸思想为书法艺术的基本审美原则、技法系统和形式演变奠定了基础。楷书堪为儒家思想在书法中的典范表现,颜筋柳骨,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儒家的严正平和。

  佛家思想自进入中国以来就成为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尤其是禅宗思想,它使书法的尚意在宋代达到了高潮。从修养的渐悟到灵彻的顿悟,禅宗思想让书法达到了两个境界,一是“书中有禅,禅机通书”的审美境界,二是一切起于心,一切归于心的“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从佛家思想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加空灵玄远。

  道家思想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为一体,以自然而然为旨归。这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决定了书法所追求的艺术境界。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超越性既使得书法创作追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进阶过程,从求法到有法再到无法,也使得书法以虚静之心,自然而明,摆脱掉法的规定性和局限性,通过“留白”和“造虚”在有限中展现无限的生机,最终产生各种风格和审美感受,多重意境综合形成的摄人魂魄的情感力量。

  儒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佛家追求佛道的成就圆满。儒释道这三家虽然对“道”有着不同的阐释和体认,但是在根本上应该是一致的。书法要求“技进乎道”,“翰墨载道”或者“书以载道”,它所承载和追求的也应当是这个贯穿一切的大道、这种通于无限的生命境界。“道不远人”,既然每一个领域都不能须臾离开这个“道”,那么书法当然承载着这个“道”,每个书法工作者都可以通过书法认识和把握这个“道”,显现和传达这个“道”,通过书法达到这个“道”。

  以此来看,回到儒释道的文化传统是达致书法之道的必由之路。

        回归传统 力求创新

  无论是书写工具,还是艺术形式,抑或是文化内涵,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它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传承至极是经典,经典至极才是创新。失去传统的参照,创新都是徒劳,只能是造作概念,闭门造车的产物。针对文化传统缺失和盲目创新之风盛行的现实状况,书法当下最切实的做法应该而且必然是回归传统——回归它文化的传统,艺术的传统。

  书法回归文化传统,回到儒释道的文化根源是要获得思想的滋养。如果书法本身没有文化精神的内蕴,书法工作者不了解它的文化传统,它就会丧失文化上的独特性。书法承载着道,同儒释道的原典一样,书法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而其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完成这一切的根本。

  书法回归艺术传统是为了艺术审美的纯化,这就要在书写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既要对历史上技法层面诸如笔法、墨法、结体和章法等基本要素有全面体会和熟练掌握,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要在审美上以古代经典文论、法帖为理想,通过研习、临摹和吸纳,体现对于经典艺术品格的追求。无论帖学与碑学,它们都在长期的操作实践中确立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范畴和审美规范。书法是用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线条去表现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作者的精神人格。这种审美的纯化有利于书法作者感情的凝结和表达,塑造自己的风格特色。没有情感的注入,书法只会沦为冰冷的技术。不管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抑或苏东坡的《寒食帖》,里面无不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当然也就形成了光耀书法史的个人风格。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书法工作者应当担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正确地认识书法的文化传统,科学地对待书法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清晰分析书法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克服,推动它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TAG: 传统 文化
顶:66 踩:72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5 (41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7 (389次打分)
【已经有312人表态】
49票
感动
43票
路过
24票
高兴
42票
难过
26票
搞笑
43票
愤怒
33票
无聊
52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