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国展专题 >> 全国展 >> 十一届国展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清风徐来——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随想(陈胜凯)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陈胜凯
热度897票 浏览125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6月18日 09:33
        有幸作为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学术观察员在十天中目击了整个评选过程,作为往届获奖作者首次参与并见识了国字号展览评审,所见所闻可谓高潮迭起却又波澜不惊,时见意外却终在意料之中。
 
        从初评到终评,我见证了由于这届评审机制做了重大改革调整而带来的真实震撼!
 
        本次评审有很多创造性的亮点,而评审机制的重大调整实施无疑是本届国展的最大亮点。一个好的相对完善的评审机制是整个展览的灵魂和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后面跟进的一切如评委、评审、创作、导向、学术延伸等等一切将无从谈起。中书协上上下下为此奉献了最大的心力和聪明才智,几近殚精竭虑!
 
        整个初评增加为史无前例的五天时间、初评复审时的分组交叉评审和终审时的初评终评评委的分合组评审以及复评终评评奖时的投票器使用、评审期间评委之间不交谈,只投票,只有展览部工作人员知道评委号数、监委贯穿始终、优秀提名“四回避”、获奖参展作者面试抽查等等这些创造性的严密而规范、科学的评审机制使得历届评选中最大疑问:初评可能出现的遗珠之憾以及后面评审时拉票作弊等等现象不复存焉!人们最期待和关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评审终于走到十一届国展的舞台上!细细回味,此次展览所制定的评审方法细节达到数百条之多,尤为感触的是以张海主席、陈洪武书记为核心的中书协领导班子以及展览部和书协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的拼命苦战精神着实令我感动不已,向他们敬礼!
 
        这次展览评审机制的大力改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阳光评审,具体评审机制的重大改革实施及评审过程另见他文详述,本文所要着重切入的是本届展览评审所透出的书家关心的当前最新创作成果及由此所预示和提醒思考的可能走向。
 
        一、关于评委和评审

        一个好的评审制度必须依靠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评委团队来执行。有人说一届展览评委班子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展览的成功。每次展览评委名单已公布,一定有人会说某某某水平不行不配当评委,请问谁够当评委?水平高就能当评委吗?难道你认为够格的就真够格吗?请不要过高估计你的判断。水平高固然可以当艺术家却不一定能担当起评委,况且从来就没有哪个评委可以让人百分之百服气!从来就没有绝对完美的评委班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评委,就像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既然如此,谁当评委并不是最大的问题,况且每人只有一票,并不是谁能起生杀决定权的,关键的是要有担得起评委的具有宽容气度强烈责任感的学术胸怀!
 
        评委的学术胸怀决定评审的成功!
 
        凡是书法史上的遗存都有可参照的评审依据,任何风格的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评委却是必须都得爱,哪怕就暂时爱几天。你喜欢大气雄浑的也要承纳委婉娟秀的合理,不以自己的好恶滥用生杀大权,这就是评委的学术胸怀!而评委的学术胸怀是可以在一定时间里得以导向成功的,本届评审前陈洪武书记再三强调本届评审“十六字总纲”: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顾,多样包容。我所目击的评审现场,这十六字始终萦绕在评委监委和学术观察员周围,有好几次用餐时就有某评委脱口而出这十六字总纲,虽为会心一笑,犹可见影响之深。
 
        本届展览在评委组成结构中可以清晰看出中书协的良苦用心。此次中书协以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社会共性度作为首要条件,从公布的评委名单中可以看出这次评委组成的豪华权威阵容:初评终评评委多达49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既有资深深厚学养与创作体验评审体验的老评委如曹宝麟孙晓云鲍贤伦等又有在当今书坛声名显赫、历经历届书展拼杀出来的中青年实力书家如李友来、刘月卯、陈忠康等,而徐海陈大中南北两个最顶尖的美院书法学科带头人的首次加盟更让人眼睛一亮。如此阵容,如此严密评审制度,不知还会有何不满?诚如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评审期间,初评与终评各组评委与监审委员、学术与媒体观察员在座谈会上的发言:评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评委的考量,不但考量他的责任心、纪律性,更重要的是考量他的艺术眼光,考量他对书法本体的深度认识与审美体验。
 
        而笔者所观,这届国展的评审,在这样一个严密严谨严格的评审制度下,评委们的确做到了“尽职”二字的内涵,尽管尽职与结果并无直接对称关系,但毕竟结果却不能是所有人期待的结果,因此“尽职”相对就是最完美的评判了。就如同评判一副作品,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想强加自己的意愿与他人接受,而结果大抵上都是一厢情愿。尤其个性极强的作品更是如此,常常会被品评者走上两端极致:要么好得要命,要么一塌糊涂!而这届国展评委评审的结果并不是一两票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去留,最终结果一定是共同集体投票的决定,在这个角度上,这件作品的去留一定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评判,因此这个评审一定是最合理的,虽然这种合理依然是“相对”的合理,但这种“相对合理”已经接近圆满了。

        二、关于创作
 
        本次国展共收到稿件四万多件,但由于不收参评费的缘由,导致大量业余作品在投稿之列,所谓老干部体、青少年宫体、江湖体等等,五花八门,尽收眼底。所有评委都感慨:业余之最无过此次国展!因此分组初评时淘汰作品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说实话那真是不用第二眼的。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投票号在15000前的业余作品最多,高手一般都在最后的临门一脚。有时甚至出现一捆中(每捆100张到200张不等)竟只挑出五件作品。 “老干部体”成为初评时最大出现频率词。此轮中稍有训练者皆能让人驻目而得以进入下一轮。
 
        随着评审的深入,好作品逐渐浮出水面,即从初评终审开始评审渐入佳境了,直到终评700件参展作品尘埃落定,本届展览作品格局已现。

        下面以终评入选的行草书体为例,请大家看一组统计数据。
 
        时风        46               
        王铎         8
        综合        68
        黄庭坚       6
        祝允明       2
        旭素         6
        二王体系     53
        倪元璐       1
        章草         7
        傅山徐渭     1
        何绍基       15
        颜真卿       22
        吴昌硕       1
        米芾         28
        白蕉         11
        苏轼         23
        个性书写     19
        赵孟頫       4
        赵之谦       9
        谢无量       1      
        欧阳询       5
        汉草         2
        碑体行书     1
        鲜于枢       2
        吴琚         1
        唯美新体     38
        八大         3
        王宠         3
        董其昌       2
        刘墉         1
 
        共389件(和最后入展的行草书体数量可能有所小出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届国展入展最多的行草书体取法丰富,传承清晰:宋四家独缺蔡襄,元代少了杨维桢、康里巎巎,明代除了文征明外,基本涵盖了历代经典书家,而在初评复评时这些历代名家皆有影子闪现。
 
        从表中可以清晰看出占据前四名的分别是“综合风”、“二王体系风”、“时风”和“唯美书风”。
 
        “综合风”作品数量稳居第一,其特点糅合诸体,似隐若存而贯以娴熟的技法,此风格作品信息量大,审美多元,技法相对较高,而又不时映透出作者才情,显示作者较强的化古典为用的能力。此类作品在这届国展引领风骚最能彰显当代书法创作的前言成果,更可预示未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必为大观!

        承接近年的疯狂,二王风依旧凛冽凶猛,只不过相比以往几届一统天下局面终究已成潮退之势,可喜的是很多作品呈现的二王风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朝着二王体系演变的脉络向纵横两方面的深入一览无余,高水平的二王书风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小动作小技巧式的“表面二王”,作品的形质神采已见明显的提升超越,诚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所说:“既脱天腕仍养于心,方无右军习气”,二王书风正在向着二王精神走进。

        “时风”的影响不可小觑,这是近年展览泛滥的最直接结果,即所谓的“展览体”是也,这类作品初看灿若桃花,或故作深沉大气,制作痕迹明显,细观如出一人所为,再观则做作机械毫无激情甜腻拒人,但因小巧精致制作精美而得以顺利入关,此类作品以以小字居多,形式多样,在前几届国展和主题展中一枝独秀占尽风流,而此次国展明显呈式微之势,虽也有一二佳作,却难掩江河日下。再有,初复评过程见到用西河麻纸书写的仿古汉草小豆腐块,多到应接不暇,确实有几件写的很是精彩,故意盎然,却最终大量的“仿古”还是被无情无奈地掩埋在被淘汰的行列。
 
        值得一说的是本届国展“唯美书风”的浮出水面大快眼目,真有“为悦己者容”的快感。此类书风从王氏一门及赵孟頫书风蜕化而出,更参以当代帖学名家用笔结字,技法娴熟高超,用笔结体精致精雅精准精细,点画质感凝练温润,让人玩味惊叹不已,有评委戏称“时见美人”,仿佛举止间神采溢出,极吸引眼球,在初评时评委们毫不吝啬的把两个满分给了这样的作品。
 
        此外,一如既往的何绍基赵之谦大行其道,在初评现场更是“一片汪洋”,而能称高手者数人而已,大多评委对此类书风明显烦腻,持继续观望态度,而对一些擅长此作的年轻“老作者”几乎所有评委对他们更多的是充满了变法的期待。
 
        让人意料之外的是米芾苏轼风格的再度崛起,在册页作品和小字作品中,两者被演绎的淋漓尽致,那种只有外形接近米、苏的集字作品或一般意义上的有相当功力的米、苏风格的作品在这届涌现出的优秀米氏苏氏风格作品面前简直弱爆了!书法史上,米南宫和东坡道人绝对是一个奇葩(褒义),是一个特别需要几进几出才有可能被慢慢认识的超级高手,他们就是一个迷宫,进去容易出来难。因超尺寸惨遭淘汰的两件米氏风格作品极其夺人眼目,尤其深圳李锐不论在形质神采上还是技法深入层面都可以看出当代书坛俊彦的非同凡响的天才般的领悟能力,若不是因超尺寸问题,问鼎大奖毫无悬念。还有两位青年才俊把苏东坡写的极其传神,其中一位把苏字放大写成两条屏,笔墨酣畅淋漓,结字用笔皆合于法度而又常现出奇之笔,腕下才情奔腾;另一位写苏氏信札,却大胆结合黄庭坚,笔力扛鼎、质感一流,温之妍润凛之风神,下笔如有神助,二人都在获奖之列当属必然。
 
        一直以来,书法展被诟病为快餐式展览,最大症结在于评审时的短平快,如此评审当然只见字形难见神采,因此历届国展也被很多人讥为“写字”展,意与书法无关。而本次展览以笔者亲临体验来看,真正好作品还是能透出神采的光芒的。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本届国展大字对联入展的很少,在评审时看到好多对联让人感觉就是一个内容反复写了成百上千次,毫无生机和激情,腻歪之极,大多数评委都能强烈感觉得到!而这时突然有一副对联佳作出现则即刻令评委们精神为之一振!在评选到册页时也是这样,精美的装帧加上出彩的书写真让人爱不释手。
 
        草书依然是块硬骨头,大字纯草书的收场用一个词“火候不到”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单调的画圈缠绕,做作的节奏变化,烂俗滚熟的书写内容,简单的二王放大,表面的王铎傅山,无才气的大气模仿,鼓努为力,焦躁不安……无奈,草书千年以来都难,就那五六人,现在还是如此,而行书历代高手比比皆是,现在也是这样。千万别高估了当代草书的高峰,高峰远没到,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三、关于形式
 
        以下是进终评8百多件作品中关于拼接做旧等外在形式的一组数据:
        (件)    (%)
        拼接    399        46.7
        做旧     59        6.9
        色宣    286        33.5
        绢本    50         6.0
        白生宣  60         7.0
 
        拼接加色宣还是大行其道,占据半壁江山,而狗皮膏药式的拼贴和“标题党”在迅速消亡,白宣略有抬头,尤其在初评看到很多完整书写的八尺整宣,但白宣依然难以驾驭,此类作品的胜出确实需要过人的功力魄力和才情支撑,尤其大草白宣作品几近全军覆灭,可以窥视未来生宣大草的努力空间极其艰巨;拼接主要在小字和多屏条上,因为册页和长卷有明确规定的入选比例,小字类作品用豆腐块或多屏拼接处理是最合适不过了,确实比单屏条来的丰富,而色彩的应用也的确带来更多的视觉受用,完全符合书法进入公共空间的视觉转换。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筛选,“以色猎”和拼接究竟合不合理已经毋庸讳言,用“存在就是合理”来说明这个问题是最好不过了。站在偌大的评审现场,那么多的作品像一条条彩练悬挂空中,每每望见阳光从窗外倾泻而入透过这些五颜六色的绢帛纸笺,那千年不变的如琼浆玉露般的在书家眼里至为神圣的玄黑墨液顿时化作如彩虹般的幻化之色,真让人美不胜收,迷恋不已!
 
        经过这么多年的形式折腾,书坛总体上已逐渐理性回归本体研究,毕竟书法主体是“书”,所有的聚焦应该在书写的形神表现上,过多的渲染营造作品的外在形式使作品显得脏、浑、花、腻,谁看了都烦,毕竟主次颠倒,喧宾夺主了。笔者在现场看到大量过分做旧极尽花哨的作品被立马拿下,毫不手软;饶有意味的是在作品的黑白虚实、空间分割以及墨色、用笔、层次丰富对比表现上的“内形式”的作品明显在增多,让人耳目一新,普遍获赞,这应该成为今后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努力方向!
             
        四、关于作者群
 
        “国展成为新人展”的论调由来已久,八届全国展以后这种呛声越来越激烈。
 
        本届国展刚评完,这种声音又再次想起。于此同时在山东举办了一个名为“4567”的展览,刘正成先生在展览上作了一场题为“国展选秀模式是中国书协的极大错误”的发言,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国展,认为“全国一二三四届全国展,就是当代书法史上最高水平的一个展览”,质疑现在的“兰亭奖,全国奖”,认为“兰亭奖的获得者基本就是40岁、30多岁的朋友…所以后来搞了终身成就奖,邀请几位代表以外,选的兰亭什么几子,能不能够代表像30年前,像林散之、沙孟海他们那种水平?”并以历史上的祝允明徐渭等人的历史责任感判定“4567”展31人“不仅是藐视展览体而拒绝国展选秀,而是一种历史的担当”,断言31参展者“水平肯定超过了兰亭奖书法展和全国展”。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夜之间微信竞相传播。紧接着,陈振濂副主席就十一届国展答记者问到“有人认为目前的国展就是新人展” 时,直陈己意:
 
        “现在的“国展”新面孔比较多,其实当年我们在参加“国展”的时候也是新人,这是一代一代的事情。我们在获奖的时候,别人也说我们是新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放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首先你是评人还是评作品,如果是评人那就有知名书法家和新人的区别,新人的资格比较浅。如果是评人,没有资深的艺术家而只有新人,这样的评审是有遗憾的。但是,今天的书法之所以比较民主,是因为我们已经把人给剥离开了,不是因为你是知名书法家我就一定要给你奖项。只要你的作品烂,我就不给你,我们一切是从作品看。因为展览作品是要让观众看的,没有一个观众是冲着展览来了解这个人是谁的。今天的书法展览和过去的书法展览最大的区别是改革。当然,这是几十年共同的改革,就是把展览恢复到展览、恢复成真正的展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他只要作品好照样可以获得一等奖。而一个知名书法家,如果他的作品不好,跟不上今天的时代,那他就上不了。这样的展览是艺术上的进步、民主。因此,展览最大的民主效应就是我不管这个作者是主席、理事还是知名书法家,他在本地的影响也许很大,但对于一个展览的评审来说,我只看作品。谁的作品好,我就选谁的,跟作品背后这个人无关。他把作品完成交给我们就行了,接下来是我们的事。他不可能说这个作品是我写的,你们一定要给我评上。评上以后大家觉得这件作品不好,你们怎么会评出这样的作品呢?然后他站在作品的旁边拼命的向观众解释“我是70岁,我是资深书法家,我学书法有50年了”,别人不会听!别人来这里不是了解你学书法学了多少年,别人是来看作品的。退一万步讲,假如这件作品是一个孩子写的,他的作品好就是好。当然,小孩子的作品要好很难,我只是打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这个孩子从小是神童,他只有15岁,他在书法界一点资历都没有,但作品好你能说因为你没有资历我不能评你的作品?这不又是新一轮的论资排辈吗?如果有人认为现在的“国展”就像“新人展”,我觉得这是用非展览时代的思维来考虑展览,就是你还是很在意这个作品背后的人的资历好不好、名气大不大。我要告诉你名气大的人会有敷衍之作,笔墨游戏,不尊重观众。而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书法家,他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最大限度的吸引观众,他会呕心沥血。他会非常认真的对待作品,尊重观众。所以,在一个展厅时代,大家都以作品来说话的时候,如果有人认为是“新人展”,这个展览不行、质量不行,我倒要反问一句:如果是老书法家展览质量就一定行吗?像我们现在每天学书法学的那么专业的情况下,一个老书法家就一定行吗?你觉得作品行的话,如果你有充分自信的话,为什么不敢跟年轻人一起同台竞技?现在,有很多人说,如果王羲之的《兰亭序》让你们这样评的话,也要下来的。我说完全有可能,因为它要符合这个展厅时代对书法的期望。王羲之的作品下来并不等于王羲之没有价值,今天的年轻人上了这个展览甚至获了奖并不等于他一定就是大师。一次展览不说明问题,但有一条,不能以人判书,这就是今天的展厅书法与过去的书斋书法最大的区别。现在,人的资历变得不重要了,为什么呢?一个观众到展览厅里面站3个小时看作品,他是不会对你这个人的经历有多少兴趣的,因为他直接面对的是作品,只有作品让他感兴趣了,他才会了解你这个人。如果作品让他感觉很不好,他就会一看而过,根本不会关心你这个人是谁。你就是90岁的老先生也没用。”
 
        两位书坛名宿直陈胸臆,至少说明了这已是个大问题不容置疑了,把问题摆出来做一个提醒和关注这无疑对书坛对主办方对广大书法爱好者都是好事,基于这样的目的,即使再多些激烈言辞都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最关键的是我们往何处想?我趋向正能量的向善向好之想,因为这样我们的心胸永远是温暖的!
 
        事实是真如刘先生所说,老作者大多是藐视国展的吗?
 
        笔者在初评现场就亲眼看到有“4567展”的书家和我熟悉的不少老作者投稿,遗憾很多在第二轮就被惨遭淘汰,而且得票极低,在那么几秒的时间里要不是眼尖我是不会看到作者姓名的,可能这是基于对作者的熟识敏感。这至少说明了一点,既然参与了被评选,就要接受“竞技”这一残酷的游戏规则,在这里,作品的技术含量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作品落选不一定说明作品不好,但落选的作品在技术可比性上应该是有所欠缺的。当代书法经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雨洗礼,已经走向正轨,尤其在创作层面彰显强大的发展势头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技术层面的疾步向前无疑是最大的前沿成果。如今会背临整本书谱、集王圣教序等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很多科班出来的年轻作者在入古与书写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才情可以用“惊艳”来形容都不为过,国美毕业的优秀学生随便都能书写数十种风格的作品,惟妙惟肖,不管外形神采都是杠杠的,叹为观止!至少在“入古能力”这个层面他们是可以和前辈叫板的!老作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习惯性的重复书写积累,美其名曰个性风格,因为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这种书写很容易让创作者天天沉浸在一种自足的状态,所谓学习也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名为意临实则大多已沦为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了,这时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是再自然不过了。因此,老作者中至今还能被书坛普遍认可的当真是殊为难得,十一届国展评委中就不乏这样的高手,全国还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老作者,我可以不假思索的列出十余名,他们依然坚挺,必须向他们致敬,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好手,即使不参展又孰能撼动他们的位置呢!资深网评好手汲古斋坦言,老作者不是写不好,当然有部分确实写不好,但国展要建立两个机制,一评选,公平竞争,推陈出新,不拘一格降人才;二邀请,对一些老作者和获奖高手邀请参展,缺了他们的风采就不能代表当代最高规格的书法展,著名理论家祝帅先生也是持此观点,我想这也代表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期盼。
 
        据最新可靠消息,本届国展届时会邀请150位往届优秀获奖作者和书坛前辈参展,真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如是,则此届国展名实坐定,书坛盛大气象不远期矣!
 
        以上所见所闻所想乃一己之见,但感于国运图强,中华文化复兴已入正轨,书道之昌亦可预知,虽为一己之力亦足见赤情殷殷,惟期万众合力,旋乾转坤,则书坛至幸矣!
TAG: 陈胜凯 国展 十一届 随想
顶:42 踩:49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7 (27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4 (297次打分)
【已经有237人表态】
51票
感动
21票
路过
22票
高兴
31票
难过
35票
搞笑
25票
愤怒
28票
无聊
24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