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国展作品集(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一套四册今起预售

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老兵乡愁》之六:江阴大桥行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家园 发布者:方祖岐
热度1210票 浏览505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6年4月26日 11:29

江阴大桥行

方祖岐(原南京军区政委、上将)






长江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滔滔不尽的江水,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只有科技发展到今天,在江上架桥才由梦想变为现实。

公元1999年9月28日,江阴长江大桥通车了。10月2日国庆节期间,我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专程乘车经江阴长江大桥往返于大江南北,并在大桥两端桥头停留许久。眼望穿梭于大江之上的过往船舶,感叹大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实在令人舍不得离开。我在难抑的激情中,形成了一首七律诗:


长空浩荡欢歌壮,急浪狂涛入海忙。

隔岸当年嗟路断,凌波今日喜虹长。

飞龙驾岭天边落,捷马腾云水上翔。

昂首桥头舒目望,东南大地正风光。


有谁知道,对江阴长江大桥的期盼,在我心中埋藏着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和故事。

我的故乡在江阴对面的靖江,老家距江边只有9公里。在我的记忆中,村里去过江边的人并不多,去过江南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大多数人没有离开过村子,只是在附近十里八村串串亲戚。许多人一生困守在几亩田地里,日子过得很清苦。出现这种封闭落后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交通不便是少不了的一条。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万里长江上竟然没有一座大桥,不知有多少人乘小船渡江时不慎落水葬身鱼腹。在大江南北的水乡中,有数不清的不同语言,甚至一个县、一个乡就有多种口音,村里村外说的不是一种话,这在世界其它地方也是很少见到的。被水隔断带来的不便实在太多了,在江上架桥是大江南北亿万人的千年梦想。

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壮举”,就是利用星期天的时间,约几个同学一起步行去八圩港江边。我们边走边看来回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当浩瀚江水展现在面前的时候,经历了从未有过的震撼。看吧:惊涛拍岸,芦苇摇曳,船帆点点,一望无边。我们无比兴奋,畅想着:要是江上能有一座桥,让我们走到江对面去看看,那该多好啊!俗话说,眼光随着脚步走,我们当时也只能有这么一点点见识和追求。

公元1950年7月我初中毕业,上哪去念高中呢?最想去的当然是早有名声的江阴南菁中学。可是,有大江阻隔,乘船渡江和在学校住宿都要花不少钱,当时家里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无奈,最终去了离家较远的兴化初级中学附设高中职业班,在那里获得每月50斤大米的助学金待遇,念书基本不用花钱。记得那时整个苏北可能只有扬州中学设有高中,其它城市只有初中或初中戴帽的职业高中。可见,仅从教育这一点来说,苏南苏北早就“两重天”了,苏北与苏南的经济状况,在历史上也早就形成差距了。究其原因,隔江无桥当然是个重要因素。

公元1951年8月,我参军了。从兴化经泰州乘船到镇江,再乘火车去了东北。这次走出去远远超出了小时候想过江到江南看看的愿望。40多年后的1993年底,我又回到江苏来工作了。这时长江上已经有了武汉和南京两座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也已在筹建之中,儿时的梦想就要成真了。

记得1996年4月,我陪一位军委首长到驻苏南部队调研考察,在江阴临江的一座高楼上,军委首长问我有没有回家看看?我手指江北说:那就是我家所在的方向,可我刚回南方工作年把时间,实在没有机会回去,江上没有桥,回去也不方便。他说:“我给你创造回家的机会。”果然,同年5月,海安角斜“红旗民兵团”命名30周年,他专程前来参加庆祝活动,还是我陪同。他在苏北考察革命根据地和古战场,绕了一大圈子,最后真的引我回了靖江老家。在八圩港江边,武装部的同志向军委和总部领导同志介绍了公元1842年7月,靖江人民抗击英国军队上岸抢劫,毙伤其10余人的英雄事迹(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将其写进《中国通史》,给予高度评价)。大家遥望大江南北,激起了无限的历史沧桑感。当时我想,改革开放已经大大改变了中华大地的面貌,在万里长江上一定会架起更多的大桥。

军委领导离开后,我回老家看望亲人。此时,江阴大桥工程正在进行关键的北锚深沉井施工,我偕夫人来到现场,登上沉井塔架环目四周,真的是感慨万千。伟大的祖国啊!我们终于走出了农耕经济时代,架起了一座座大桥,铺出了一条条公路、铁路,我们走向世界了。

“桥”的理念还可以引伸至更广阔的领域。中国革命的领路人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讲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他在这里讲的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如果拿到革命和建设领域里思考,那可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谁都知道,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外来侵略和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每次努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但最终都失败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亦即找到了通向革命胜利的“桥”,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随后,又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改革开放的“桥”,才引导全国人民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辉前景。

桥是过河的工具,从无到有,从独木桥、小石桥,发展到今天的大型斜拉桥、悬索桥,这个过程何止千万年;“桥”也是做工作的方法,帮助人类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对“桥”的探索也将是无止境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亦即合适的“桥”,这样,在前进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顺畅,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2016年3月6日

TAG: 方祖岐 老兵 乡愁
顶:76 踩:138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28 (351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1 (348次打分)
【已经有297人表态】
83票
感动
33票
路过
32票
高兴
36票
难过
28票
搞笑
31票
愤怒
21票
无聊
3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