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书法家园 >> 书法资讯 >> 理论文稿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中国书法 发布者:林语堂
热度1149票 浏览2618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5年1月27日 20:45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 3月26日),中国现代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他是世界知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中西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文学、哲学、红学、语言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在文学界和学术界都产生深远影响,拥有崇高地位。他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跨越国界的世界文化名人。
 
      林语堂祖籍在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他的父亲林至诚在五里沙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曾做过小贩,24岁时入教会神学院,后来成为牧师,被派去平和县坂仔镇传教。他的母亲杨顺命是出身贫寒、老实忠厚的普通农家妇女,一生中共有八个儿女。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诞生在平和坂仔,6岁在教会办的铭新小学读书,10岁随在厦门鼓浪屿寻源书院读书的三哥到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也进寻源书院读书。
 
 
      林语堂从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于1911年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1916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清华学校(即后来的清华大学)任教。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第一篇文章《汉字索引制说明》,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受到广泛关注。林语堂关心文学革命,支持提倡白话文。1919年与廖翠凤结婚后,即偕夫人赴美留学,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研究文学、语言学,获博士学位。
 
      林语堂1923年学成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讲师。1924年11月,《语丝》创刊,他是长期撰稿人之一。1926年1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同年5月去厦门大学任教授兼文科主任。1927年3月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不久即去上海。11月起在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任职。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2年创办《论语》,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又办《宇宙风》,提倡“幽默”、“闲适”、“性灵”的小品文,被誉为“幽默大师”。1934年夏,他应赛珍珠之约,用英文写成《吾国与吾民》,在美国出版后一版再版,成为红极一时的畅销书。
 
 
      林语堂1936年8月去美国从事写作活动,1940年5月至8月、1943年秋至1944年春曾两次回国。还曾到法国等欧洲国家居住或游览。1947年曾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1952年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他曾刻苦钻研,发明中文打字机,但未投入批量生产。1954年曾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在海外,他用英文写了《京华烟云》(即《瞬息京华》)、《风声鹤唳》、《朱门》、《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等,介绍中国人的性情、哲学,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人敞开。抗日战争期间,他与旅美华侨一起,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林语堂晚年思乡心切,1966年6月回台湾定居。60年代后期,他用中文撰写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其间的作品大多收入《无所不谈合集》。他曾先后出席国际大学校长协会、国际笔会大会等重要会议,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并因《京华烟云》一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2年,林语堂主编的《当代汉英词典》出版。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4月1日,安葬于台北阳明山永福里住所(现仰德大道二段141号)后花园里。
 
 
      林语堂才学广博,学贯中西,一生大约写了60本书、上千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700种,其中中文版和外文版各300多种。林语堂是我国最早把英文Humour译为“幽默”的人,他还是一位编辑家,先后创办主编《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提倡幽默、性灵文学。
 
      林语堂热爱家乡,在他的自传和许多著作中满怀深情地描绘家乡的水光山色和风俗人文。他认为“山的力量巨大得不可抵抗”,说自己“天真、率直、自然”的人品来自于大山,并自称是“山乡的孩子”。坂仔的秀美山水和他的乐天派父亲、基督教家庭一起溶入他的血液。他曾从国外寄小麦、甘蔗等的良种回到家乡五里沙村,并为解决家乡缺水问题而捐建了一口池塘。如今,五里沙村的村民们提到林语堂,还怀着深深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他父母长眠地(合葬墓)一直受到妥善保护,即使在“文革”破四旧中也毫发无损,就可以说明家乡人民对林语堂的敬重。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林语堂的确是翻译高手,全译之化,变译之变,他会通二者,化于所当化,变于所当变,收放自如。变与化,仅此二者在汉译英中至今无人出其右。不过林氏践行的变译却被自己或他人以“用英语写作中国文化”掩盖了!回眸历史,不难发现林语堂变译是一种极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尤其可给当下以启迪。他原创不多,却在追求严复那样的“达旨”,这种用英语变译中国文化的行为贯穿于其多数畅销之作。
 
 
      以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变译为例。他“著”《吾国与吾民》,实为综述。全书译介了中国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全书十四章,写享乐者八章,涉及观山、玩水、吟风、看云、听雨、赏雪、弄月、养花、蓄鸟、品茗、鉴石、酒令等。庄子幽默独立,孟子崇尚性善,老子清静无为,子思信守中庸,陶渊明热爱人生,不一而足,均集于《谁最会享受人生》一章。其余各章林语堂则选自蔡襄之《茶录》、许次舒之《茶疏》、田艺衡之《煮泉小品》、李渔之《闲情偶》、沈复之《浮生六记》、蒋坦之《秋镫琐记》、袁枚之《瓶史》、张潮之《幽梦影》、屠隆之《冥寥子游》。书中专辟一章写妇女的生活、本质和社会价值等,林氏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编译成《杜十娘》,据中国唐宋传奇故事编译《英译重编传奇小说》,对各故事加以阐释和转述。(卢剑利)
 
      附:林语堂: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我们承认韵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人的专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一个不同的侧重点。在讨论理想的中国妇女时,笔者已经指出,西方艺术总是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或一块嶙峋的怪石。由此看来,西方艺术的精神较为耽于声色,较为热情,较为充满艺术家的自我;而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于自然。
 
      很奇怪,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假如要问二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于是,书法成了一门艺术。人们对之投以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以及它丰富的传统,人们对它的尊崇,这些都丝毫不亚于绘画。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由于这门艺术具有近2000年的历史,且每位书法家都力图用一种不同的韵律和结构来标新立异,这样,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它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努力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由于这一原因,对中国书法及其万物有灵原则的研究,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万物有灵或韵律活力的原则指导下,对自然界韵律所进行的再研究,它会为现代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直线、平面和锥体的相互交错和反复运用,可以使我们激动不已,却不具备生动活泼的美。正是这些平面、锥体、直线和曲线,看来已经使现代艺术家的才智衰竭了。何不回归自然,向自然求救呢?看来有待于一些西方艺术家不畏艰险,开始用毛笔练习写英语。练上10年之后,如果他天资聪慧,真正弄懂万物有灵原则的话,他将可以用真正称得上一门艺术的线条和形式在泰晤士广场上书写招牌和广告牌。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图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文字/林语堂 摘自作者的《中国书法》一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文收录于1934年出版的《吾国吾民》)
TAG: 林语堂 美学 书法
顶:65 踩:7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64 (368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01 (316次打分)
【已经有330人表态】
93票
感动
34票
路过
30票
高兴
34票
难过
29票
搞笑
27票
愤怒
43票
无聊
40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