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包俊宜、高庆春、许雄志谈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新浪博客 发布者:黄俊俭
热度1876票 浏览1686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2年10月01日 23:31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的征稿已经开始,本报记者黄俊俭就读者关心的有关投稿问题,以及当前篆书创作的现状、当代篆书创作写意化的倾向等问题独家采访了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人士。现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郭伟(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字由甲骨文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篆——隶——正——草——行几个阶段。篆书作为最古老的字体,其结构形态,都与现今流行通用的字体有相当大的差异。就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而言,学习篆书首先就面临识篆,这等于要重新学习认识另一种文字。这对于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故历朝历代书写篆书的人数,均远远少于书写其他书体的群体。现在,因书法热浪高涨,学习、研究、书写创作篆书的人,已经多于历代若干倍。但相对于其他书体的创作研究,篆书也还是小众艺术。

自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书同文”,举国上下,皆以秦篆为官方标准字体,这也就是后世称为“小篆”的字体。汉代隶书的确立、发展,导致小篆的迅速萎缩。我们知道,除了西汉时期一些篆意较浓的短文刻石,隶书碑额,铜器铭文及砖瓦文字外,整个汉代的篆书资料仅有《袁安碑》、《袁敞碑》、《嵩山三阙》等有数的几种。魏晋以降,经南北朝至隋,除吴《天发神讖碑》外,就没有什么名碑钜制用篆书书写。现今所见,亦仅见部分砖瓦铭文为篆书。到了唐代总算有了一位李阳冰,专门写篆书,留下了《三坟记》、《栖先莹记》、《城隍庙记》、《谦卦》等碑刻。另尚有《碧落碑》存世。同时,有袁滋、元结、徐铉诸人善篆书。直至清代,虽有邓石如诸位大家之撑持,小篆之形已定,游走其中,可与古会,但欲有所创新,则万般艰辛。晚清古金石文字大量出土,遂有文字学之兴起。商周及战国铜器铭文亦为书法艺术创作带来勃勃生机,此类文字即后世所谓“大篆”。钟鼎文字因其多姿,故而学习创作空间较大,且出现较晚,无大腕名牌雄峙,学习大篆,似乎都在起跑线,故从者甚众。这是客观因素,毋庸自扰。且艺术一道,不是比人多寡,哪怕就剩一个人在写篆书,只要写好了,依然是杰作。数十万众写行草,写不好也肯定是垃圾。

写意化倾向,并非篆书创作一家独有。所有书体都存在。且写意化并非缺陷毛病。问题的核心在用什么写意?写的“意”是什么?我们常讲“薪火相传”,我们也讲“传承”,传就是把历史传统接下来,承就是在历史传统上,融入我们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和观念。在充分研究、学习、领略了古代书法之美后,用我们的心来书写我们的意,或可创作出有些意思的作品。

书法作品的评选,当然要关注致力于传统学习研究的作品。艺术没有无本之木,也没有无源之水。任何天才要进入书法艺术之门,都必须经过对古代书法艺术的学习,这是必经之路。对于“来路不明”的,即没有师承渊源的毛笔字,自然应该落选。

篆书的学习,当然还是要从小篆开始,《说文解字》总要读读吧。识篆肯定是第一要务,在认识小篆的结字原理后,再学习研究其他篆书就事半功倍了。风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每个人不临摹碑帖前,都有自己的风格。可这风格是盲目的,低层次的,也是在门外的。只有通过对古代作品的临摹、研究,进入书法之门,才有可能去形成自己的书风。况且,这书风也不是自己想创立就有的,这是个人学习、阅历等诸多因素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形成,非个人主观愿望所能为。这跟禅宗的三个境界一样:“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了。这就是人生的进步,当然也是书法的进步。

因此,愿给爱好书法艺术的朋友们交心:书法艺术虽是个人行为,但真心喜欢它,就得莫畏艰辛,不怕吃苦,耐得寂寞。如此10年、20年,定当有所成就。来得容易的定非上品。

包俊宜(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第一届篆书作品展在贵阳举行,作为首届篆书展,得到了中国书协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也得到全国篆书艺术工作者的踊跃参加。本想到篆书由于它的形式的特殊性,投稿作品估计在5000件左右,但最后却收到上万件作品,且参与作品的质量也相当不错,这让我们主办方感到极大的欣慰。

第一届篆书展有几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作者群和参与投稿的面相当广泛,从20岁的青年到七八十岁的老先生,都寄来了精心创作的作品,这说明篆书作为最原始而基础性很强的书体,还是有着较多的学习者和热爱者;

二是没想到所寄来的作品质量如此整齐,很多作品更有不俗的内在功力,而且学习的路子也纯正可喜,特别在玉著篆的创作上更有令人惊喜的不差古人的精雅之作;

三是没想到篆书创作上形式也较为精彩纷呈,即有在传统上深下功夫的典雅精致之作,也有大气磅礴、古厚雄强、力拔千钧的大幅作品,更有潇洒流畅、挥毫而就的草篆,这些都是在承办这次展览之前不敢想象的。

第一届篆书展极大地推动了篆书艺术的发展,它是几千年的篆书第一次全国性统一的展示,其意义自不待言。对于即将举办的第二届篆书展,我由衷地感到将会是一次更大更有力的提升中国篆书艺术的盛会,它在首届篆书展的基础上,应该能发现更多的新人,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也必将对篆书艺术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中国书法艺术繁荣发展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相对于其它书体,从事篆书创作的群体确实较小,因为学习篆书体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学基础,这当然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艺术视角的多元变化有着天然的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篆书实用性低于它的艺术性。文字归根到底是要实用的,但是作为视觉艺术,篆书的形式感又有着巨大的不可抵御的潜力,虽然与其它书体相比,学习者人数是少了一点,但毫不妨碍其作为一门艺术展现它的独特魅力。当然,小篆由于它的严谨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刻板性,又加上它的难度和基础要求极高,同时性情的发挥又受到一定的制约和束缚,这使学习小篆人又相对更少一些。

当前,我国篆书创作的现状呈现上升趋势,这与我们举办全国性篆书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具体到创作层面来看,真正有想法,出思路,能在篆书艺术的基础规律中创新,确实还是比较薄弱,更多的人还是在明清篆书大家中讨生活,时代赋予我们的革新问鼎的力作还是太少。如果仅从技巧上、在线条与墨色结构上求点变化,终究不能成其大器。我以为,篆书的创作天地是极广阔的,尤其是大篆、金文字形略带天然写意性和图案性,这为我们的创新创意留下了不可低估的想象空间,甚至给我们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某种颠覆传统思维的理念。总之,要创作出与古人迥然相异的,又与时代相符合的伟大的经典作品,是要有别出心裁的思维和勇于打破传统模式,才能追求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如果篆书创作出现一种类似写意化的倾向,我以为,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是可以在写意化上大动脑筋的。艺术的核心是自由的思维,写意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意。关键是写意化的作品就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扎实的线条功力,没有驾驭字形的眼光,它是很难真正成立的。而更深入和敏锐地尝试,是把篆书艺术的一种形式感与造型的独特性糅合在整体的观念之中,能把一张作品自然生动地呈现给观赏者,使人们为它不可思议、鬼使神差的形式和内在的张力所震撼,从而达到篆书艺术的一个新天地。

在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中,要高度关注在传统上极有成就的作品,因为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而奢谈创意性、观念性的作品是无法成立的。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基础性的优秀作品,我们才有可能将中国篆书艺术推向高峰。这个高峰远没有到来,但在我们身上却看到了希望与曙光,这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最大追求。

高庆春(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010年在贵阳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展览,开启了篆书这一小书种独立展出的先河,也为扶持篆书的发展和培养篆书作者队伍、发现人才提供了平台。篆书专业委员会和《书法导报》推出的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赏评,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我在我的博客上发的篆书获奖作品评析至今还被广大网友转发,篆书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如今,全国第二届篆书展已经开始征稿,对于首届篆书展透露出的诸多信息应该做进一步的消化与思考。通过首届展览显示出篆书作者队伍很可观,篆书的各个种类涉猎的较全。原来,小篆很难入展的现象有了改观,表现形式趋于丰富多样,探索个性化的篆书书风初见端倪等。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文字的取法不准、大篆类的作品集中在《散氏盘》、《毛公鼎》一路上,装饰性类作品集中在《中山王鼎》一路上,简帛书类作品整体上显得较薄弱,模仿或跟风的作品时有存在等。如果作者不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和调整,还是往这些道上硬挤,肯定要吃亏。需引起关注。

常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写好篆书?写哪一类好?其实甲骨文、大篆、小篆、简帛书等各类篆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写得好都可以入展。篆书创作与其他书体的最大不同在于篆书必须是以古文字为基础,并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古文字,培养严谨务实的学风。其次,要掌握篆书创作的规律,特别是结字规律、用笔规律以及通假、借字规律等。还要多读书、勤思考,特别要强化历史及古典文学的素养。小篆是基础,需要打牢。撇开小篆,直接写大篆或简帛书,终归根基不牢。平时的训练和博闻强识十分重要。

作品的形式一直是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很多作者是以形式的所谓“新意”来掩盖功力的不足。从首届篆书展来看,作者大都在考虑作品的形式问题上煞费苦心,但追求形式感不能过度,不能画蛇添足。一些趋向值得注意:一是过多的拼接和使用不同色纸组合;二是在整体画面上不厌其烦地做多处大大小小的题跋;三是任意支解篆书结字,制造离奇效果等,这些做法多则令人生厌,且有效颦之嫌。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模仿获奖作品的形式或照抄现成的作品,拿来主义肯定行不通。我觉得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定力,按创作规律办事,在把握经典精华的基础上,强化笔墨特征,丰富和完善自我风格,而没必要在“脸”上过多地涂脂抹粉。

简帛书(春秋战国楚简牍帛书等)是个好东西,我是受益者。它相对于传统的大篆、隶书等金石碑版来讲,因为是墨迹又多是民间写手所为,有鲜活生动、流畅自然、率意朴拙的特征,但存在着尖、薄、飘、糙等流弊。因此,学习简帛书要有所取舍。从首届篆书展和以往的展览看,简帛书这类有个性、有内涵的好作品不多,有些还停留在描摹照搬的阶段,这就难怪评委不买账了。因此,建议初学者还是要打下小篆、大篆的基础后再去接触它,走融会贯通之路。我是在掌握金文和简帛书差异的基础上,用金文的笔法来融会简帛书,把掌握金文的用笔作为学习简帛书的切入点,同时在文字取法上避繁就简,摒弃过于生僻结字的简帛书,形成了当下这种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书风。

写篆书并非高不可攀。记得上一届的展前,我曾经建议写其他书体的作者不妨写写篆书,找找新感觉。有写行草或隶书的作者尝试之后,不仅入展还有获奖的。这说明参与的热情很重要,但冷静应对也是必须的。毕竟写篆书投到篆书展上不同于投综合性展览,还是要专业一点、讲究一点。具体说首先是文字关。篆书作品的字数尽量不要太多,如果非要写长篇条屏之类的,文字出处要反复查准,避免硬伤;其次是风格取向。取法既要有来路,又尽量不与现有的一些样式趋同;第三是讲究笔法。我反复强调“写”篆书不是“画”字,要有笔法书写的过程和韵味,书写味道是最高雅的,也是有难度的。至于形式方面量力而行,适度即可。这次尺幅长度回归到八尺内,应该是有足够的表现空间来施展的。我们期待着在河南举办的第二届篆书展上有更多的好作品出现。

许雄志(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关于“每人限邮寄一次,作品件数不限”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宜机械的来理解。这不仅仅是特指此次篆书展,其他的展览也有同样要求。比如,某个作者一次寄了3张作品,初评时展开其所投的3件作品时就有对比和选择,如果作品水平不错话,则选择其中一件效果最佳者进入下一轮,这样要求是为投稿作者考虑。假如这位作者上个月投出了3件满意作品后,在以后的时间里又创作出一件更优秀更理想的佳作,再寄往征稿办公室,征稿办公室也要收启登记的.这点,应当灵活变通,而不宜僵板地来理解这个问题。

关于读者关心的投入问题,我个人的经验是及早进入状态,及早创作。再有创作经验的作者,其创作状态也会有起伏。有时间就有调整期,及早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心理上就没有压力了,在轻松没压力的心态下则有可能再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这当然是因人而宜的。也有作者是赛期临近在“压力重重”下才进入状态,集中时间打“歼灭战”的。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按照征稿启事上投稿作品尺寸的要求来创作与投稿,这点许多投稿作者大为不解?超大作品更具有展厅效果!孰不知,有些展厅展墙的高度是无法展示超大展品的。

作品中出现错字肯定是不行的。许多入围并进入终评的作品,评委一旦发现有错字的作品,最后肯定是要出局的。所以,篆书创作中的用字一定要严谨,不识的字应查阅权威性强的字典,千万不要自己生编杜撰,提醒投稿作者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切忌使用那些有争议的古文字,避免功亏一篑。至于别字问题应当予以注明。没有成例的篆字,在古文字学中假借转注是正常和允许的。至于漏字问题也需予以注明或重新创作,以免有错漏字之嫌而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篆书作品在评审中,这类问题是很突出的。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专题: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征稿启事

郭伟、包俊宜、高庆春、许雄志谈全国第二届篆书展

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优秀、入展名单

预告:全国第二届篆书展将于4月26日在河南洛阳展出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4月26日在河南省洛阳博物馆开幕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获奖作品(高清大图,共28件)

《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作品集》包邮销售

 

【上届回顾】——全国首届篆书展:

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征稿启事

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在贵阳评审揭晓

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获奖名单、入展名单(共462人)

TAG: 第二届 全国 篆书
顶:91 踩:10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13 (55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5 (532次打分)
【已经有598人表态】
140票
感动
70票
路过
59票
高兴
70票
难过
58票
搞笑
68票
愤怒
67票
无聊
66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广告合作